吉林 通化县让“绿水更清”“青山更绿” 通化县林业局切实践行“两山”理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http://www.forestry.gov.cn/ 2023-02-02来源:
【字体: 打印本页

  为更好的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全面贯彻落实景俊海书记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通化县以“决战开局”“胜在落实”的态度,以实际行动贯彻“二十大” 精神,让“绿水更清”“青山更绿”。

  创新“造林+监林”机制,做到“林”有人“抓”。我县将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改善、林农增收、乡村振兴以及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和创新造林组织形式,不断提高造林成效。全县完成山上造林15071亩;补植补造21170亩;巩固提高村屯绿化299个;道路绿化重点补植130.7公里,江河绿化补植20公里,小流域治理堤前压柳16.5公里;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0291亩,义务植树60万株。

  建立“林长+”工作新机制,基本构建起“优势互补、协同作战、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的工作新格局。一是建立“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实现违法信息共享,对符合公益诉讼监督标准的移送线索,检察机关依法启动公益诉讼监督程序,促进受损生态环境尽快修复。二是建立“林长+警长”协作机制。全方位构建森林资源执法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林业行政执法,有力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提升森林资源监管工作质量,形成组织有力、责任明晰、协同联动、打防结合、治理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机制,为林业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建立“林长+林业产业链长”发展新模式。发挥林长牵头引领作用,建立“林长+林业产业链长”双推进机制,积极引入市场经营主体发展林业经济,切实推动我县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结合我县实际,确定了4家重点龙头企业、林业产业项目,明确4名县级区域林长包联。

  加强“育林+护林”措施,做到“林”有人“管”

  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324名,建立起“三级林长+巡护员”组织架构,平均护林面积达1.6万亩;下设县级林长办公室、设立乡级林长办;设置三级林长制公示牌;修订完善林长巡林、督查督办、工作考核、林长会议、信息通报等制度。县财政预算9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对评为优秀、良好的乡镇给予奖励,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林长履职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职责情况和工作成效。

  全县各级林长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落实巡、管、护等制度,积极解决各类问题,森林资源得到有力保护。一是持续巩固森林防火工作成果。坚持高位推动部署森林防火工作,逐级签订责任书,压实防火工作责任;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加强野外火源、林缘周边农事用火的管控,有效发挥森林防火、宣传、预防和扑救体系的作用,实现连续7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二是有效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林业植物检疫执法专项行动,重点对涉林项目开展执法检查;结合“林长制”工作建立网格化排查机制,压实基层干部群众防控责任;开展“春调秋普”工作,覆盖率100%。三是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结合打击毁林种参和打击毁林专项行动组织开展了破坏森林资源专项整治和“巡堵查”、林政大检查活动,查处滥伐林木、毁坏林地等各类林业行政案件31起,处罚36人;公安机关侦办涉林刑事案件1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7人,有效地遏制了涉林违法犯罪。

  推进“营林+扶林”举措,做到“林”有人“建”。

  林业产业持续壮大。全县林业高质量发展总布局,充分调动发挥行业牵引作用,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一是全力服务好项目建设。协助通化县良融理石加工有限公司引入羊砬子沟饰面花岗岩项目;三棚万亩红松果林休闲康养产业园、石湖特色森林小镇等项目产业初见成效;朝阳湿地公园、四方山森林公园申报了省级森林公园。二是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扶持。争取到位中央和省级生态保护与恢复、林业改革发展和生态效益补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补助资金,助力林业发展建设;投资进行“哈尼河流域森林火灾高危区综合治理”和实施“老岭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推进三棚林场现代林场试点建设;落实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及配套资金,完成水洞林场苗圃设施改造。三是齐力推进森林资源开发。以通化县森通实业发展集团为主导,引导社会组织、集体和个人累计投资近,营造红松果材林14592亩;新发展蓝莓、核桃等特色果林,山野菜、食用菌、种植道地中草药等特色产业;扶持人参产业示范园、长白山森林步道项目和林下参产业发展。

  三棚林业有限公司现代林场试点创建工作通过中期验收,通化县红星林下参示范基地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第五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通化人参产业示范园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县国有林总场被中国林场协会认定为2022 年度“全国十佳林场”。(李鹍 尚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