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以林长制为总抓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建设与产业发展,书写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答卷。
织密责任网络,构建全域生态守护体系。神农架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以“三级四类林长+护林员”组织体系为核心(区、局、乡镇、村四级林长172名,护林员1900名),全年召开11次专题会议部署林长制工作,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林长制+多长”联动模式,创新解决生态保护难题,“林长+电力线路长”联合巡检2000余次,消除“林电”隐患300余处,建成生物防火隔离带100余公里;“林长+检察长”,划定17条古树名木保护红线,落实“十个一”管护措施,全区63.72万株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科技赋能,建成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整合1562个感知点位,利用AI、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一图管总、一平台指挥”,新建无人机巡护机巢9套,空中巡护覆盖1900平方公里。
强化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坚实屏障。林区以“九大防火机制”为核心,全年未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实现历史性突破。同时,开展“林业四乱”治理、“护松2024”等专项行动,涉林行政、刑事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在虫害防治方面,严格监测松材线虫病,保持全区“零发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国土绿化争取资金1.9亿元,完成封山育林23万亩、退化林修复10.6万亩,补植苗木104.55万株;编制《生物多样性名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珙桐园、红豆杉园等17个专业园区,金丝猴种群增至1618只,栖息地扩展至401平方公里。
推动绿色转型,拓宽生态惠民发展路径。林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建成五倍子蚜虫冬寄主苔藓基地,发展天麻、神农鸡枞等林下经济,开发林特产品30余种;淫羊藿种植面积达3100亩,居全省第一,带动800余户农民增收;创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10个,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中蜂养殖规模达4.5万群,建成保种场35个、示范蜂场54个;投保野生动物致害保险5万亩,理赔99万元;森林保险理赔105.65万元,为农户撑起“保护伞”。
2025年,神农架林区将持续深化“林长制+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推进“神农五谷”建设,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同时,严格落实“山有人看、林有人护、火有人管、责有人担”要求,全方位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坚决守护好绿水青山,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