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方动态

江西:建立健全集体林权收储担保制度体系

2025-05-05   来源:江西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南昌市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原始森林一隅。 易江然子摄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实践。江西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是全国三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之一,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持续激发改革创新活力,加快打造林长制升级版,推进“三绿”并举、深化“四库”联动,全面提升林地综合效益,奋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林业“三定”以来,不少林农进城打工,留下了单户面积小、分布散落的碎片化森林,不利于生态建设和助农增收。通过建立林权收储担保机制,林业经营龙头企业能够以林权抵押代偿、担保反担保等为路径,实现对分散集体森林收储,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江西省先后确立了30个林权收储担保试点县,在盘活集体森林、发展林下经济、完善林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经验。当前,江西省正处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应继续在林地“三权”分置、收储运营方式、社会投资撬动、强农惠农联结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进一步放活山权、激活林区、谋活利民,让“沉睡”的山林资源活起来,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深化林地“三权”分置改革。针对当前农村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如何平衡的改革难题,要以放活林业经营权和稳定林业经营收益权作为重要抓手,深化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实际经营者的“三权”分置改革,并构建相应的林权登记发证制度。坚持以村集体作为所有权法定授予主体,开展集体林地所有权地籍管理。完善集体成员资格权和承包期届满延包制度,坚持“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原则,确保绝大多数林权证到期继续有效、不变不换。对于林权延包产生的权属重叠、地类冲突等历史遗留问题,要采取“宗地合并、按份共有”方法,在不动产权证书上注明权利人承包经营林地面积比例,给进城打工农户吃下“定心丸”。建立健全集体林权经营村组托管机制,引导林农将分散的林业资源先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向龙头大户转租转包或入股合作。完善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建立省、市、县、乡镇统一联网、四级联动的林权交易流转体系。根据经营林业政策性收益较稳定的特点,积极探索为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湿地经营等森林利用预期收益建立确权登记制度,赋能林业经营权融资贷款、项目申报等。

规范收储机构的运营方式。以“放得活”和“管得住”相结合为原则,在放活山权林权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收储机构的担保运营机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民营林业企业、经营大户等社会资本参与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建设。对收储主体认定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资产担保能力变化加以定期调整。加快构建以行业协会和商业性担保为主、财政出资担保为辅的林权担保体系,充实收储担保资金来源。参考融资担保业务牌照管理和市场监督要求,实行担保责任余额管理制度。建立收储金融监测体系,适时采取熔断机制,督促林权机构补足担保资金。健全抵押林权价值评估管理办法,鼓励银行在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时吸纳代偿收储机构的意见。规范林权收储担保的项目评审、担保抵押品管理、代偿责任追偿等业务流程,提升林权收储机构的资信水平。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合理确定林权收储机构与合作银行的坏账风险分担比例。

增强金融资本参与信心。进一步健全社会资本“进山入林”的林业金融体系,明确林权收储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林权收储担保运营隔离金融风险的作用,增强金融资本参与林业发展的信心。探索整合育林补偿、林下经济等林业专项补助资金,打通财农通和林业融资的衔接渠道,形成收储担保启动资金和贷款运行风险补偿资金,促进合作银行按比例放大贷款。发挥宣传员、指导员、联络员作用,加强对重点项目的金融服务和指导,为企业更好地提供融资便利。健全林业和金融部门定期会商机制,由林长出面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常态化摸排整理林权抵押流转信息和林农林企融资需求,鼓励收储机构与商业金融机构、担保管理公司签订金融合作协议。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基础、商业性保险为补充的多元化林业特色保险体系,形成“收储+融资+担保+保险”的滚动性收储模式。赋权县域银行绿色金融先行先试,通过金融监管和林业管理的优质服务,推动“绿享贷”“林农快贷”“生态权益质押贷”等林业特色金融产品遍地开花。

完善惠农扶农支持方式。充分发挥各级林长对林权收储担保机制改革的统筹协调作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广场村共建、采伐分成的发展模式,鼓励吸引社会资本采取土地流转得租金、返租倒包得工资、确权合作得股息的多种合作增收模式,形成更多集体经济强村。促进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助力林农“越砍越富”。做强油茶产业,做优竹产业,做大林下经济,做活林业碳汇,积极打造绿色公共品牌,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健全政策补助扶持方式,把发展林业经济与鼓励支持进城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有机结合,共建“四融一共”和美乡村。(作者:肖文海  王 林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