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牡丹花,一座菏泽城。
长期以来的印象,如今大不一样。一朵牡丹花赋能,带动一条产业链,进而辐射了一座城的花卉产业。现在的山东菏泽,依托市场成熟、技术创新、规模集聚的竞争优势,不仅芍药鲜切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定陶玫瑰传统优势充分显现,非洲菊、蝴蝶兰等花卉产业也崭露头角。
2024年,全市花卉苗木产业实现产值130亿元,带动就业20万人。
从一花独秀到百花争艳、从赏花流量到消费流量、从产业发展到文化赋能,菏泽的繁花经济正在持续释放“美丽”生产力。
牡丹:一时盛放变四季盛景
5月8日,2025世界牡丹大会落下帷幕。为期1个月的节会衔接了牡丹、芍药花期,各处牡丹园吸引百万游客共赴花约。
菏泽是中国牡丹之都。菏泽举办世界牡丹大会的底气,来自蓬勃发展的牡丹产业——菏泽牡丹拥有九大色系十大花型1308个品种;牡丹深加工产品已覆盖医药、食品、日化等11个领域,远销30多个国家;牡丹文化与非遗技艺也在不断焕发新机……牡丹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直接带动就业逾10万人。
牡丹与芍药的杂交品种芭茨拉。菏泽市林业局供图
2025年初,电视剧《国色芳华》开年热播。牡丹区为该剧拍摄提供了2570盆精品牡丹和芍药,这为菏泽带来了一波泼天流量。
“春节期间,催花牡丹很早就卖完了,有的品种价格甚至翻倍。今年,我们将会加大产量。”菏泽市林业局种苗花卉科科长刘天裕说。以往,菏泽牡丹主要购买人群集中在35—60岁,今年新增了不少年轻消费者。最为畅销的品种便是剧中琼台玉露牡丹的原型——绿幕隐玉。
不少游客追剧寻花,只为一睹“绿幕隐玉”的风采。培育出“绿幕隐玉”的是曹州百花园高级农技师孙文海和他的父亲孙景玉。
节会的人潮褪去,69岁的孙文海穿梭在园中,细心呵护花朵。40多年间,他已参与培育400多个牡丹新品种。在他看来,催花牡丹、盆栽牡丹、油用观赏牡丹是牡丹育种下一步的方向。
刘天裕(右一)与孙文海(右二)正在进行牡丹新品种筛选和登记。菏泽市林业局供图
近年来,菏泽全力锻造科技引擎,推动牡丹产业发展。菏泽有牡丹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的牡丹新品种占国内总量的80%。“彩色油用牡丹”“鲜切花牡丹技术研究”两项新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牡丹籽油、牡丹花蕊、牡丹根提取物等开发利用新技术推动了加工产业迈向高端。
除了栽培和加工,菏泽深挖牡丹文化内涵,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在巨野县鲁西书画院非遗工坊,山东省工笔牡丹画非遗传承人徐凤秋正在指导徒弟,淡勾浓抹间,一幅幅雍容华贵的牡丹跃然纸上。
鲁西书画院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00余人,以农民、留守妇女、残疾人为重点招生对象,已免费收徒传艺6000余人。
巨野县是“中国农民绘画之乡”。全县有超过2万名书画从业者,其中90%是农民画师,每年绘制150万幅作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余家基层画院常年开设农民画师免费培训课程,农民学艺的画会被统一回收出售。
乡土丹青惊艳世界。巨野工笔牡丹画成为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现年综合产值超45亿元,成为致富一方的绿色产业。
今天的菏泽牡丹,已从单一观赏向精深加工再到文化创意等多链条拓展,逐步从“赏花经济”迈向“以花兴城”。
芍药:一花难求的销售季
数据显示,今年菏泽芍药季第一周,抖音电商日均销售即已超过10万单。
眼下,市场最热门、最赚钱的鲜切花品种,芍药名列前茅。搜索各个社交媒体平台,芍药是鲜切花门类中自带流量话题最高的一个。
近年来,菏泽市委、市政府提出“双花”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从牡丹一枝独秀到牡丹、芍药双花竞放的发展格局。
从10年前年产500万枝,到现在年产超1.2亿枝,芍药鲜切花在菏泽迎来爆炸性发展。菏泽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芍药鲜切花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占全国芍药鲜切花市场份额60%以上。
从4月中旬开始,菏泽芍药鲜切花陆续进入采收期,花农们忙着采摘、整理、包装、发货。
“今年行情很不错。客商订购一个品种,要排到3天以后才能切出花来。”菏泽一家农业企业负责人许新奇介绍。
“好卖。随着大棚切花大量上市,每天大概能出3万多枝。”鄄城县彭楼镇一家农业种植企业负责人唐永卿感慨。
供不应求,是菏泽花农的共识。
“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在增加,但大部分种植圃的苗木仍处于小苗龄。目前,芍药鲜切花还没有达到市场饱和。”菏泽市林业局副局长王丽荣说。
去年,菏泽一家园林绿化企业新建了440亩芍药基地。
企业负责人郝海新介绍,作为盒马芍药的主要供应商,订货量逐年增长,为他带来了做大生意的底气。“品质是未来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现在,我们大力打造新的苗圃地,从一年苗就开始下功夫,种苗、水、肥样样把关。”
4月25日—5月10日,是一家智慧农业公司芍药鲜切花的采收季,总经理赵文双开始不眠不休地忙碌。
800亩芍药处在丰产期,300余名工人开足马力采摘,用工巅峰时每天多达800人,一天最多要切100万枝花。
该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芍药鲜切花出货量。2024年,赵文双创下了一个花期1000万枝芍药鲜切花的生产纪录,公司产出的芍药鲜切花成为消费者眼中的“顶流”。
过去,菏泽芍药先被运到昆明斗南花卉市场,然后发往全国。芍药鲜切花一年只做一季,无法养住直播粉丝。赵文双率先引进云南头部花卉商家签约,从2024年开始只销售该企业的芍药鲜切花。
“这个花期,每天3万单发货量,全国80%的城市能做到隔天到货。”赵文双说。今年,抖音的鲜花扶持政策为芍药等鲜花打开亿级流量入口,而流量变现的关键在于供应链的敏捷响应。顺丰推进“产地仓+销地仓”模式,与抖音等各大直播平台深度联动,保障了菏泽芍药鲜切花的运输效率。
相比转运发货,产地直发物流成本略高,但能延长芍药的花期。赵文双说,重要的是锁住芍药的新鲜,“不只是为了赚钱,品质是发展的关键”。
这份对品质的坚守带来别样的回报。这个花期,该企业拥有了行业定价权。“从3月底开始,客户一直在追我们的价格。我们出了价格,小农户和采购商才找到方向。”赵文双说,菏泽芍药鲜切花的龙头效益从此更加明显。
芍药鲜切花产业正在菏泽遍地兴起。
黄堽镇是菏泽牡丹芍药核心产区。2024年,新流转土地3200余亩种植牡丹芍药,招引牡丹企业和种植大户27家。新建3处200亩以上的牡丹芍药园,用于种植精品进口牡丹芍药。
5月5日,菏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有企业菏泽市土地发展集团进军芍药鲜切花市场,一期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发展芍药鲜切花1500亩。
国企、民企共同发展,菏泽芍药鲜切花产业迎来新阶段。
玫瑰:产业带动实现价值倍增
时至初夏,菏泽市定陶区万余亩玫瑰花迎来最佳采收期。“五一”期间,中国定陶第十届玫瑰风情节如期开幕,吸引大批游客打卡游玩。
从清晨开始,花农们就穿梭在花海中,手工采收花朵。玫瑰一年能采摘两茬,一亩地能卖七八千元。今年气温适宜,玫瑰花长势好于往年,销售价格也有所上升。采摘后,花农们直接将鲜花送到距离最近的收购点,实现了“即采即售”。
定陶区黄店镇玫瑰办主任马春华介绍说:“我们正在与高校合作,创新育苗技术,提高鲜花产量,开发更多产品,通过持续挖掘‘鲜花+产业’发展路径,不断开拓旅游新业态、新场景,让产业带动玫瑰价值实现倍增。”
定陶区林业中心主任田冰表示:“为了解决采摘、剪枝等环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4月,黄店镇人民政府与山东职业学院合作,组建了玫瑰采摘和玫瑰剪枝机器人设计团队。”
2024年,定陶玫瑰被评为“菏泽地名特色农产品”。黄店镇被誉为“中国玫瑰第一镇”,玫瑰栽培历史悠久。全镇玫瑰种植面积1.26万亩,年供苗能力达500万株,现有加工企业12家,年生产玫瑰茶、玫瑰酱、玫瑰糕点等玫瑰产品7000多吨。
近年来,定陶区围绕玫瑰、非洲菊两大花卉,统筹拓宽花卉品种、延长产业链条,抢占市场空白。
集中优势资源。定陶区着力打造黄店万亩玫瑰园,先后申报获批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知识产权局“定陶玫瑰”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项目、山东省“黄店玫瑰”标准化建设基地,被纳入山东省首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
联合院校科研。定陶区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开展花卉良种培育、引种驯化、新品种选育等工作,育苗环节实现自主掌握,现育有玫瑰品种80余个。一家花卉园艺企业引入非洲菊自动化育苗技术,花苗成活率提高20个百分点,全面实现自主供苗。
推动产业融合。积极探索“花卉+文旅+食用+研发”融合发展路径,引进相关企业,研发玫瑰纯露、玫瑰面膜等产品。支持山东稻香村延伸扩容生产链条,研发生产牡丹鲜花饼系列产品,每年采购玫瑰酱500吨,年销售收入近亿元。一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非洲菊鲜切花年产量达2500万枝,占全市市场份额超过90%。产业园还建成非洲菊研学基地,打造14座30余种非洲菊特色大棚,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产品销售1200余万元。
菏泽市林长制办公室主任、菏泽市林业局局长李璐璐表示,菏泽将聚焦“牡丹之都 花样菏泽”发展定位,走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努力推动全市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中国牡丹之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徐凡 赵坤 王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