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甘肃省张掖市生态环境局肃南分局工作人员郎文瑞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的雪豹(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兰州8月16日电 题:祁连山“记录者”:用镜头追踪野生生灵
新华社记者何问
8月,是祁连山最绿的季节。但对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郎文瑞而言,这却是一年中进山最少的时段。
“繁殖期过去了,能拍到的场景少了。”郎文瑞说。
郎文瑞是甘肃省张掖市生态环境局肃南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008年,他开始接触摄影。因为工作需要,巍峨壮丽的祁连山,成为他取景最多的地方。
祁连山不仅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这里已发现野生脊椎动物402种、昆虫1609种、高等植物2160种、大型真菌506种。
郎文瑞家住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这个县高山苍茫、草原辽阔,占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近六成。正因如此,郎文瑞对这里很熟悉。
2014年,他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摄影人才培养班。授课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摄影不仅要记录,更要讲故事。祁连山拥有如此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为何不尝试用影像记录它们?他立下目标:多多益善拍摄祁连山里的野生动物。
从那以后,祁连山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郎文瑞几乎都拍到了,但唯独没拍到雪豹。
为此,每到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季节,郎文瑞就会带上帐篷、干粮和全套拍摄设备进山。每次凌晨出发,有时候一蹲守就是好几天。只要听说牧民或护林员遇见过雪豹,他都会去寻找。
“雪豹有自己的领地和固定‘巡山’路线,多沿河谷巡游。”郎文瑞说。
这是甘肃省张掖市生态环境局肃南分局工作人员郎文瑞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的雪豹(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他与雪豹的首次相遇,是在2020年冬天,地点是肃南县祁丰藏族乡的一片河谷,这里他已经跑了很多趟。他下车时,还没来得及戴眼镜,突然发现不到30米外的冰滩上多出一个影子。他举起手机放大一看,正是雪豹。他转身就去拿相机,没想到一转眼的功夫,雪豹就不见了。
此后很长时间,郎文瑞都遗憾不已。后来的每次进山,他都随身携带相机,随时戴好眼镜。
三年后,郎文瑞终于圆梦。
郎文瑞记得清清楚楚,2023年1月7日早上9点,他经过4个多小时的跋涉,刚到祁丰乡的高山湿地——观山海子,翻过一个山头,就看见一只雪豹缓缓迈步,旁边还有只被捕杀的岩羊。郎文瑞屏住呼吸,迅速举起相机。终于,祁连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被他定格在高清镜头里。
此后,郎文瑞不断拍到雪豹。自2023年至今,他已在不同地点拍到9只雪豹,其中还有成双同行的场景。今年5月,他隔着10米与一只雪豹相遇。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主任裴雯介绍,近年来随着祁连山生态环境不断向好,雪豹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可见度”越来越高。“监测数据显示,祁连山西段分布着约300至500只雪豹。”裴雯说。
长期守望,让郎文瑞对野生动物的习性也有了独到观察:雪豹抚育幼崽耐心细致,直到小雪豹能独立捕猎才会再生一胎;黑颈鹤每年都会在同一地点筑巢;豺狼捕猎时分工明确,即使饥饿也会有“放哨者”……
“野生动物都有自己的法则,非常聪明、有灵性。”他说。
如今,郎文瑞已积累了20多万张照片。因为工作需要,他的目标已拓展到用影像系统记录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变迁。
“任务很重,拍二十年恐怕都不够。不过,我一定会努力的。”郎文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