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现有存活古树名木16437株、古树群6101个、古树后备资源195株、省级古树名木文化公园18个。今年以来,温州市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市级总林长签发2025年第1号总林长令,要求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市委主要领导作出专题批示5次,明确提出做好50年以上树木保护和以地方立法落实保护等要求,加快形成部门协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新格局。
注重宣传引导,推动立法保障。一是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市总林长作出批示,要求认真落实《条例》。市林业局通过政策解读,组织各地深入学习,不断扩大保护技术和法律知识的社会宣传覆盖面,全市层面共开展学习宣传21次。乐清、洞头、鹿城和瑞安等地通过网络媒体和现场宣讲等方式,提高群众知晓率。二是推动科研技术应用。开展古树名木科研和先进技术推广,发挥本地科研单位优势,积极推动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和浙江农林大学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对接座谈,争取共同申报国家林草局古树名木重点实验室项目落地温州,加快培育该市古树名木科技力量。三是加快立法进程。按照市总林长批示要求,对以地方立法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开展调研,市林业局牵头成立跨部门前期调研小组,全面梳理了现有上位法情况,系统总结了4点立法需求,结合温州工作特色,针对古树后备资源保护、部门管理机制、社会共同参与等方面,酝酿了15条立法建议。市人大常委会2次召开古树名木保护立法对接会,决定将古树名木保护增补列入2025年立法调研项目。目前,市林业局已申报该项目为2026年地方立法计划建议项目。
完善机制建设,提升救护效能。一是健全救护机制。按照市总林长“全面加强古树名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批示要求,市县联动,共同织密织紧巡查网格,抓实抓紧开展救护。全市争取到省级以上专项资金124.5万元,用于保护救助一级古树25株,建设古树名木文化公园2个。启动古树名木健康体检项目,全市各地开展古树名木巡查491株次,落实古树名木隐患排查197株次,实施救护古树名木126株次,更新古树名木数据信息22538条。苍南县人大、检察、林业、镇政府和政协等多部门协力,以公益诉讼听证会等手段,为树龄约920岁的古樟树拆除违章,恢复古树原有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二是建立预警机制。针对极端天气情况下古树易倒伏的风险,充分发挥资规部门优势,实施古树名木、地质灾害联动避险,及时共享安全生产风险预测提示,共开展预警指导4次,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和养护单位消除安全隐患。三是探索保险机制。文成、泰顺和永嘉等率先探索古树名木保险制度,目前保障范围已覆盖防治费用、施救支出及第三者责任。泰顺县在遭遇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袭击后多处古树倒塌,按照“社会公众险”条款约定触发6起理赔,向受灾居民支付7万余元赔款,有效分摊政府应对古树名木突发灾害的赔偿责任。
扩大保护范围,充实后备资源。一是启动资源调查。2025年6月,市总林长批示要对50年以上树木加强保护提出方案,市林业局提请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古树后备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全市树龄在50年以上不满100年的树木,首次启动古树后备资源调查和认定工作,合理搭建未来古树梯队。首批认定城市、乡村范围的古树后备资源195株,并按照“一树一档”原则全部录入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二是明确保护路径。出台《温州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行动方案》,针对50年以上树木制定了资源普查、健康监测、科学救护、规范管护、人才培育、共建共享、积极储备、文化传承等八项专项行动,推动保护工作系统化、专业化。三是强化技术支撑。为规范资源调查认定流程,首次开展全市古树名木保护专家库征集工作,吸纳包括研究学者和一线骨干在内的首批专家58名,涵盖8项专业领域,构建起“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行政管理”的多学科融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