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方动态

四川省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2025-09-2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四川省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走,一起参观“大熊猫老家”

今年是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近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为主题的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

在论坛举行前,来自新西兰、比利时、荷兰等国家的驻华大使、参赞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深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等地,实地感受我国大熊猫保护以及生态建设成果。

大熊猫种群稳步壮大

四川省雅安市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中面积最大的市(州),被称为“大熊猫老家”。蒙蒙细雨中,外宾走进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迎面是3只大熊猫在圈舍中抱着竹子大快朵颐,引得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合影。

“截至去年年底,我们中心的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87只,大熊猫保护繁育正逐渐从以数量为主,过渡到以质量为主。”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主任黄治介绍,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大熊猫保护、繁育与野化训练等研究工作,每只大熊猫都有清楚的谱系管理,每天都进行详细的身体健康监测。

据统计,我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种群稳步壮大的背后,是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人工繁育与野化放归、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研究等工作的扎实推进。

“比利时与中国开展大熊猫合作多年,中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得到快速增长,期待两国未来能在这方面合作取得更多进展。”比利时驻华使馆农业参赞石安妮说。

在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的四川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基地,荥经片区科研监测负责人付明霞向外宾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发展,使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破损栖息地修复、野化训练与放归等方面的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大相岭区域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的概率越来越高。”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位于雅安市荥经县的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里,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游客下山后,会顺路来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的发展村,歇脚游览。

自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启动以来,发展村常住人口和农家乐、民宿数量均翻了一番,人均纯收入翻了两番,曾经的盗猎、采笋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已难觅踪迹。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后,很多游客慕名而来,7月—9月是游览旺季,民宿几乎一房难求。”站在自家民宿门口,发展村村民周洪告诉记者,除了大熊猫,龙苍沟的鸟类也比较丰富,很多观鸟爱好者以及动植物保护者经常跑来调研、拍摄。

龙苍沟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熊猫文旅”已成当地支柱产业:投资10亿元建设“貊貊家园”综合体,提档升级70家民宿并成立“熊猫民宿联盟”,“熊猫氧养民宿”“貊貊星球”等网红打卡地爆火……

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雅安作为面积最大、占比最高、山系最全的片区,通过科学规划、机制创新与产业转型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推进入口社区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社区业态。目前,宝兴穆坪、荥经龙苍沟、天全喇叭河等入口社区已被纳入全国十大重点入口社区,雅安也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中启动入口社区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市(州)。

在雅安市宝兴县蜂桶寨乡邓池沟“熊猫新村”,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远山如黛,游客如织。这座因大熊猫闻名的小山村,依托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探索出“生态保护+产业转型”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实现“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的美丽蝶变。

“很开心看到这些转变,这些居民真正成为这一片山林的卫士,保护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荷兰驻华使馆农业参赞卡雷尔说。

交出亮眼“成绩单”

“看!又出现了,是一只成年健康个体!”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魏坝保护站,巡护员们盯着红外相机,难掩惊喜和激动之情。镜头里,一只成年大熊猫悠然踱步,毛色光亮、步伐稳健。2022年以来,唐家河大白包区域已连续4年多次记录到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影像。

作为大熊猫核心栖息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建设成果备受瞩目。这片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88%的1.93万平方公里土地,栖息着占园内种群91.6%的1227只野生大熊猫,更庇护着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等上万种野生动植物。四川通过法治化、数字化、绿色化建设,探索出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双赢之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生态修复,筑牢家园。四川片区科学划定1.32万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与0.61万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构建106个管理网格和663条固定巡护线路。2024年累计开展巡护7.54万人次,里程超9.45万公里,现场记录大熊猫活动55次,发现痕迹点2005处。黄土梁、泥巴山等7条生态廊道持续实施建设,累计修复栖息地近33.14万亩。在唐家河片区,通过发现的大熊猫粪便,刷新了该区域大熊猫物种活动纪录。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示范工程,见证“伤疤”变“绿肺”的历程。

科技赋能,智慧守护。3871台红外相机构建立体监测网络,2024年捕获野生大熊猫影像3870余次。26台视频监控设备、300台红外设备接入全国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全国首次利用局域网与超短波传输的“猫脸识别”技术,实现36种野生动物AI识别。科研支撑体系持续强化:大熊猫“DNA身份证”建立,世界最大野化训练基地在大相岭建成,累计实施371个科研项目。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2025年将扩招本硕博学生111名,为保护事业储备尖端人才。

社区共建,绿富同兴。81个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架起协作桥梁,2024年3000余名居民变身生态管护员。成都龙门山、雅安龙苍沟等入口社区成为生态体验枢纽,409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19个生态产业基地发展。首批11支共31万份认证原生态产品年销售3000万元,“川熊猫笋”“雅连”等特色品牌走向全国。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片区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优化,四川这样的做法,值得全世界借鉴。”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执行委员谭雅·斯蒂尔表示。(记者 宋豪新)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