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聚焦“林改四问”,围绕提质、兴业、利民,巩固“三定”成果,建立工作机制,做好“三活”文章,推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建立工作保障机制
江西省把集体林改事项列为省委深改委和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健全“林长+林改”工作机制,以省级总林长令形式部署推进集体林改,将林长职责从巡林督导拓展为深化集体林改全过程、各方面,形成五级林长抓林改、多支队伍齐上阵、两大活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建立“比学赶超”推进机制。每季度开展“季赛领跑”活动,各地参照省级做法,开展月跑先为、月促季评、月赛争先等活动。
夯实基层基础。在深化集体林改先行区建设方案中明确加强林业基层建设并强力推进。一年多来,全省70个县组建乡镇林业服务中心,30个县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林业岗。
做好“放活山权”文章
江西省对剩余承包期不满10年的集体林地开展提前延包。全省延包合同签订面积874万亩,占应延包面积的75%,初步实现林权及承包经营合同的数字化管理。
创新采取“落大宗发小证”“三维指界”等措施,化解林权历史遗留问题44.6万宗。推动林权管理服务系统与不动产登记系统对接互联,2024年以来,全省办理林权类不动产证6.34万本。
首创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将林下经济、林业碳汇、湿地环境等非木质化利用预期收益纳入林业经营收益权登记范畴。全省颁发收益权证2300多本、面积90多万亩,质押贷款12.67亿元。
为解决林权碎片化、社会资本“进山入林”难等问题,探索推广村级托管、场村共建、林权收储等集中再流转模式,实施规模经营省级财政奖补。全省流转林权总面积3100万亩,培育林业规模经营主体6000余个。79个县成立林权收储机构,收储碎片化林权面积179万亩。
做好“激活林区”文章
持续优化林木采伐制度,通过告知承诺制审批、按面积审批、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和创新松材线虫病除治方式等4项措施,放活林木处置权。全省办理人工商品林承诺制、按面积采伐审批55万多亩,松材线虫病疫区湿地松采伐74万亩。
在优化公益林区划方面,创新提出以规定库、以库定用、以用定调和建立预调出库、预使用库的“三定两库”模式。全省累计优化调整公益林52万亩。
创新“国有+民营”和“场村共建”等联营模式,示范带动910万亩集体林经营发展。省级层面出台深化集体林改试点容错纠错机制,为基层大胆探索解除后顾之忧。
做好“谋活利民”文章
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江西省构建“3+N”林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油茶、毛竹、林下经济三大产业,并推进“一县一业一品”工程。2024年,全省林业总产值7130亿元,同比增长9.7%。
江西省遂川县螺汾村竹笋加工车间。江西省林业局供图
建立省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前置核查、数据共享、共防风险的林银林保协同机制,创新林下经济、林业碳汇、森林康养等林业收益权质押贷款和保险产品。全省累计发放林权贷款394亿元、贷款余额206亿元。林业保险投保面积稳定在1.4亿亩、保额1256亿元。
同时,健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开展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造林碳汇项目开发和林业碳中和试点,依托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在全省创建县、乡林业生态产品“交易场景”,持续引导林权、林业原料、林业碳汇等进场交易,累计交易额突破1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