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东北乌蒙山脉的褶皱深处,101.83万亩筇竹绿浪起伏。谁能想到,这里昔日是石漠化蔓延的荒山,当地村民陷于“种一坡、收一箩”的贫困循环。这场从石缝求生到竹海富民的转变背后,是西南林业大学历时36年的坚守与探索。他们在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的双重困境中,创造了将荒山变青山,又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奇迹。
筇竹林 西南林业大学供图
20世纪80年代的云南省大关县,深陷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石漠化与贫困问题交织。面对这块硬骨头,西南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前身)薛纪如教授、易同培教授,多次深入川滇交界地区的云南大关、永善和四川雷波等地调查研究,确立了筇竹在植物分类学的地位。
“濒危植物要成为富民产业,先得摸清它的脾气。”面对科研数据的空白,从1993年9月起,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及其团队对筇竹展开深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让濒危筇竹从几丛变成林,关键在于突破育苗难关。董文渊团队成功研发筇竹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并获国家发明专利。这项技术涵盖从种子采集、处理到容器苗培育的完整流程,为大关县乃至乌蒙片区竹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7年8月,以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成果为依托,大关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筇竹作为“一县一业”发展,筇竹研究团队无偿为大关县制定筇竹产业发展规划。2018年2月,大关县与西南林业大学联合创建筇竹研究院和竹产业发展研究院,提供专业科研支持。同年5月,完成大关县“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并实施。规划到2025年,全县竹林面积将发展到“100万亩+”,筇竹笋年产量达10万吨,竹材年产量达5亿根。
为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关县成立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大关县竹产业发展中心,明确县、乡(镇)、村三级职能职责,形成部门联动、上下有序的筇竹产业发展机制。同时,围绕“一体两核三廊带”规划,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面推进竹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大关县竹林总面积增至115.83万亩,其中筇竹面积达101.83万亩。新发展筇竹基地面积81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幼林抚育等工程,为筇竹三产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有了丰富的筇竹资源,难题逐一迎刃而解。
“卖原笋只能赚小钱”,这是大关竹产业曾面临的瓶颈。鲜笋保鲜期仅3天,收购商压价严重,每公斤价差最高达8元。董文渊团队联合企业攻关,研发出“杀青—冷藏—真空包装”三段式保鲜技术,将保质期延长至15天,使鲜笋能销往省外。同时,针对笋壳、竹枝等废弃物,指导企业开发饲料、有机肥,让全竹利用率从60%提升至95%。
筇竹竹竿因竹节鼓突,传统工艺难以批量加工,一度只能当柴烧。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数控异形切割设备,精准切割不同弧度的竹节,设计制作竹家具、茶具、摆件等产品,让每吨竹材附加值从800元跃升至1.2万元。在北部木杆镇竹笋加工产业园,20余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中部翠华镇竹材创新利用示范园,100余种文创产品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2024年,大关县筇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8亿元。
产业链延伸带动业态创新。团队规划的“云上竹海”旅游线路,有机融合了筇竹景观、黄连河瀑布与苗族文化,形成了春赏竹、夏避暑、秋品笋、冬观雪的四季旅游新模式。团队探索的“竹花混交”“竹药混交”“竹菜混交”模式,将筇竹与珙桐、黄柏、楤木等乡土树种套种,形成上层乔木、林下筇竹的群落结构。这片竹海年固碳量达90万吨,生态价值正通过碳汇交易等新业态持续释放。
“技术再好,群众不参与也落不了地”。 “两山”转化的核心是让群众在产业链各环节受益。
团队推动大关县构建“党组织+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以筇竹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载体,培育20家加工企业、82个专业合作社和23个竹产业专业村,让科研成果通过组织化体系流向田间地头。在细沙村,该模式激活了内生动力。50亩以上种竹大户达50户,4.8万亩丰产竹林年产筇竹1200吨、方竹300吨,产值超1600万元,带动52户低收入家庭户均增收3000元。竹一无二公司等集体经济组织,年均产值超2500万元,带动3000余人就近就业,年务工收入5000万元。
产业兴旺让乡村焕发新生。筇竹产业带动大关县72.5%的农村人口受益,竹农户年均收入超4万元,有10%的竹农突破10万元。由西南林业大学主持完成的“科技下乡扎根乌蒙 助力乡村由‘筇’变富”项目被中央宣传部评为“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如今,“大关模式”正在川黔等相似生态区推广,预计未来5年将带动新增种植竹子50万亩。
“竹子的根扎得越深,竹林就越茂盛;我们的科研扎根越实,群众的日子就越稳。”这是董文渊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