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方动态

江西:亿亩山林“点翠成金”

2025-11-27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走进江西,群山叠翠,林海生金。1.55亿亩森林面积,7.1亿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这是赣鄱大地的生态屏障。

作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江西持续做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林改四问”,做好“放活山权、激活林区、谋活利民”文章,让江西的绿水青山成为山区林区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靠山”。

放活山权

“静山”变“活山”

江西60%以上的国土是林地,85%以上的林地归集体所有,集体林地是山区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成为此次改革的突破口。

在林改实践中,江西对集体林地承包期不满10年的林权提前延包30年以上,确保集体林地承包权长期稳定,目前完成延包合同873.74万亩。

抚州市广昌县赤水镇天咀村的谢善发就是林地延包的受益者。2005年林改后,他流转村民700余亩林地种植林下中药材,流转期限30年。眼看只剩10年租期,他准备退出。此时,广昌县开展集体林地延包试点,将承包期再延长30年。谢善发吃下了“定心丸”,续签了合同,还新增流转1200亩林地扩大经营。

近年来,江西各地建立林权管理服务系统和数据库,截至2025年6月,化解历史遗留问题44.56万宗,颁发林权类不动产权证6.34万本。抚州市首创“落大宗、发小证”不动产登记模式;吉安市吉水县构建“以内业审核为主、外业调查为辅”权籍调查模式;贵溪市在18个乡镇推行“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实现“家门口”办证……这些创新举措让林权登记便民利民,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江西创新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做到“一证在手、多权融通”,解决了林业经营预期收益保障难和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成为全国较为成熟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典型。截至目前,全省颁发收益权证2301本,涉及林地90.02万亩,发放收益权质押贷款12.67亿元,让集体林地从“沉睡资产”变为“流动资本”,社会资本从“隔山观望”变为“进山入林”。

“这本林业经营收益权证,承载着满满的财富,让林地价值变高了,我们的心情也变好了。”2024年8月,抚州市资溪县马头山镇霞阳村党支部书记毛建华手捧着林业经营收益权证满心欢喜。此前,他为建设300亩笋竹两用林所需的60多万元资金发愁,而这本林业经营收益权证,让村里从银行获得了100万元的贷款授信,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2025年5月,乐安县龚坊镇炉下村中坪组,一场关于集体林地收益权量化到户方案的表决正在举行。“同意、同意、反对、同意……”随着唱票声落下,方案通过,掌声雷动。很快,收益权量化分配份额张榜公示。按照方案,村民们户均按股权量化分配收益,少的1万多元,多的达5万余元。这实实在在的收入,让村民笑得合不拢嘴。

通过明晰产权、量化到户,江西盘活了集体林地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更激发了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推动了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

激活林区

“小山”变“大山”

江西在全国率先优化林木采伐方式,采取告知承诺制审批、按面积审批、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和创新松材线虫病除治方式等措施,赋予林农更大自主权。2025年1月~8月,江西集体林采伐量24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同时,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强化“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确保“放有温度、管有尺度”。

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三角池村村民胡志辉的经历是这一变化的生动注脚。2023年,为采伐6亩经济林,胡志辉花3000元聘请第三方公司做采伐设计,自己跑了3趟县城,耗时10多天。如今,他无需再跑腿了,对于30立方米以下的商品林采伐,只要一张身份证、一份申请材料和一个承诺卡,就能即时办理。

近日,新余市分宜县杨桥镇新楼村民黄清元望着自家103亩生态公益林,满心都是期盼。尽管每年每亩可以拿到20元的补偿,但他在公益林种油茶的梦想,在2024年之前一直是无解的困局。2025年4月,当他得知生态公益林政策调整的好消息后,第一时间提交申请,顺利地种上了油茶。

江西在全国率先出台优化调整公益林政策,在生态区位不重要、生态状况不脆弱的公益林中,选择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的林地调出公益林范围,培育大径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创新“三定两库”区划方式,让公益林从“生态禁地”变为“绿色沃土”。目前,全省共调出公益林51.96万亩,合理利用林下空间487.8万亩,用于发展大径材培育、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广袤山林迸发出勃勃生机。

江西224个国有林场,国乡联营山林面积占40%。通过“大手牵小手”共建,探索“国有林场﹢”等联农带农模式,示范带动集体林参与联营面积达910万亩。万载、湘东、安远等16个县创新出台国有林场差异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激发了国有林场内生动力。安福县明月山林场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打造1183亩大径材与珍贵树种培育基地,带动周边4个乡镇16个村组发展林下中药材,107户农民实现“林下就业”;崇义县通过联合共建、股份合作等模式,培育民营林场44家,产值达40亿元;安远县推行“股权到户、联营管护”模式,8个国有林场联带40个村集体规模经营,带动村集体增收870万元。

江西率先推出适度规模经营省级财政奖补政策,对新增流转林地每亩奖补60元,对示范性家庭林场、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专项补助。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组成了林业经营新型矩阵。全省已培育规模经营主体5988个,流转林地3100万亩,占全省林地的20%。

谋活利民

“青山”变“金山”

江西借绿生金,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和碳库有机联动,让好山水好生态成为“有价之宝”。

近年来,江西构建“3﹢N”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油茶、毛竹、林下经济三大产业,同步培育木竹加工、香精香料和森林旅游等N个特色产业,推动“一县一业一品”。截至今年9月,建成林业特色产业园15个、森林可持续经营产业示范带37条,发展油茶林1693万亩、竹林1765万亩、林下经济3979万亩,林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利益链不断延伸。

目前,全省2万余家林业企业蓬勃发展,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3家、省级龙头企业371家,137家企业营业收入破亿元。截至2025年6月,全省林业总产值达7130亿元,同比增长9.7%,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林业为林农带来人均可支配收入3031元,同比增长5.6%,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山区群众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

2024年,宜春市铜鼓县三都镇大槽村通过槽发林业专业合作社,收储村里及周边农户12918亩山林,发展高标准竹笋两用林,合作社社员年均纯收入飙升至8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30万元。该村村民周汝晖原本在县城经营早餐店,听闻村里变化,果断返乡经营60多亩毛竹林。“每亩年纯收入3000元,60亩山林一年就是18万元。”他算了一笔账,“比开早餐店划算多了。”

随着改革的深入,金融活水“进山入林”新路径逐渐明朗。近年来,江西在全国率先建立林权收储担保运营机制和奖补政策,截至目前,筹措收储资金13.67亿元,收储碎片化林权178.65万亩,创新林权抵押、收益权质押及特色保险等“一行一品”绿色金融产品,发放林权贷款393.72亿元,公益林、商品林、油茶和中药材保险投保面积达1.4亿亩,真正做到让“青山”可估值,“绿产”可融资。

同时,江西开发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及地方公益性林业碳汇项目,256.54万吨CCER项目通过评审并全国公示,实现从“卖木头”到“卖碳汇、卖健康、卖风景”的跨越。从2024年起,该省依托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在34个县创建林业生态产品“交易场景”,引导林权、碳汇等进场交易,累计交易额达150亿元,让生态产品价值从“静态无价”变为“动态有价”,激活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一池春水。”(刘小虎)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