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漠河林业局将森林沟系立体经营作为绿色发展核心主轴,创新构建“林上全周期培育、林中多功能转化、林下特色种养联动”的立体经营模式,在筑牢北疆生态屏障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统一。
林上筑基,精准育林擦亮生态底色。漠河林业局始终将森林抚育作为生态保护的核心抓手,以精准化经营取代传统粗放式管理,从源头夯实生态根基。立足各重点沟系资源禀赋差异,严格遵循“宜抚则抚、宜造则造、宜改则改、宜养则养”原则,打造9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沟系。同时,创新推行“驻点作业+精细化管控”模式,按“经营—沟系、成效一沟系、封闭一沟系”标准稳步推进,通过流程规范化与管理集约化,显著提升了验收效率,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截至目前,已完成森林可持续经营1406公顷,实施森林抚育4.58万公顷、退化林修复4200公顷,森林生态质量稳步提升。
林中赋能,多元转化激活发展引擎。漠河林业局积极探索构建多维度价值变现路径,在“前哨沟系”重点打造爱国教育基地、东山实践教育基地等七大核心阵地,同步建成33栋特色民宿、600平方米冰雪屋,并落地森林穿越、前哨鹿苑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构建“研学+康养+红色教育”多元融合业态。积极探索“林业碳汇+”模式,北纬53°碳中和林一期项目率先落地,累计栽植苗木5800余株;组织义务栽植云杉3600余株、建成30亩示范学员林,持续夯实碳汇资源基础。依托漠河独特的极寒气候优势,精准布局寒地汽车测试产业,已建成标准化测试场地3处、充电终端83个,盘活林区现有道路资源,规划车企专属测试路线56公里,全面完善测试配套设施,让极寒资源成为产业发展的独特名片。
林下富民,特色产业鼓起职工钱袋子。漠河林业局深挖林下经济“周期短、见效快、效益稳”的独特优势,通过规范资源管理、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职工深度参与绿色发展,共享生态红利。2025年初,创新推行凭证采集制度,杜绝无序采摘、掠青等破坏资源行为,构建起“资源国有、统采统收、规范管理”的全链条闭环体系。在科学管控下,全年实现蓝莓产量460吨、红豆产量1300吨,直接带动3000余名职工参与采集作业,人均增收近8000元。依托林业经营剩余物,盘活121栋原有大棚,重点发展黑木耳、灵芝、滑子菇等特色食用菌养殖,预计年产食用菌790吨,产值超470万元,让林下产业真正成为职工增收的致富引擎。(黄珊 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