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植物保护 > 保护动态

“鸟叔”潘晟昱:爱上她,就会想要保护她

2025-05-16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吉林省西部的镇赉县,有一片辽阔的湿地,这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路,也是白鹤每年春秋停歇觅食的重要驿站。这里没有名山大川,也鲜少喧嚣热闹,却因为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种高贵的鸟和一个执着的人,而变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个人叫潘晟昱,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白城护飞队队长。他说:“爱上她,就会想去保护她。”这个“她”,是全球数量仅6700只的极危鸟类——白鹤;而这个重要的保护区,正是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白城护飞队队长潘晟昱 潘晟昱供图

白鹤“中转站”上的守望者

白鹤是全球极危鸟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迁徙路径极其固定,繁殖于西伯利亚的苔原地带,越冬于中国南方的鄱阳湖。每年春秋两季,全球超过60%的白鹤会在吉林省镇赉县停留,这是它们5000多公里南下或北归途中补充能量的重要驿站。几十年来,松嫩平原这片广阔的湿地为无数候鸟提供了短暂却关键的能量补给,也承载着人们对生命迁徙的敬畏。

潘晟昱关注、守护白鹤已有10多年,熟悉白鹤出现在镇赉县的每一个时间点,也熟悉镇赉的白鹤每天吃在哪里、睡在哪里。他说:“她们来了,像是老朋友回家一样。全球白鹤种群6700只左右,在镇赉停歇的有3000—4000只,占种群数量的60%左右。”

每年3—5月、9—11月是白鹤迁徙期,潘晟昱和护飞队的队友们经常记录白鹤的数量、分布、行为,巡护湿地、田地、输电线路、排水渠等可能存在危险的地带,排查放牧、施工、非法猎捕等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

被一只白鹤“抓住了心”

潘晟昱从小酷爱摄影。十几年前,他还是一个刚走上野生动物保护道路的志愿者。有一天,他和爱人在湿地偶遇一只落单的白鹤。此时白鹤大部队已北飞,只有这一只孤零零地伫立在泥滩上。出于好奇,他走近白鹤停留的地方,发现泥地上还有一只早已死去、风干的白鹤。他猜它们可能是一对,心头一紧。

白鹤一夫一妻,一旦选择了对方,几乎是终生形影不离、生死相依。此情此景令潘晟昱当场落泪。

从此,他走进了白鹤的世界——用相机记录它们的优雅与灵动,研究它们的迁徙路线、觅食偏好、停歇地变化;记录它们在不同年份的种群起伏;更关注它们如何适应生态系统的变化。

这不是一条容易的路。观察白鹤,一定要比白鹤起得更早。4月16日,记者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的考察队,跟随潘晟昱体验了一次“白鹤见面会”:凌晨3时30分穿上羽绒服,从镇赉县城摸黑出发,驱车1个多小时抵达白鹤夜栖点,已临近日出(约5时)。红日唤醒湿地,一时间群鸟展翅盘旋、雁鸣阵阵。6时左右,拥挤的白鹤群也开始涌动,陆续飞向远处田野觅食。这么多年来,潘晟昱常做的一项工作就是“白鹤同步调查”:在白鹤飞离夜栖点前,一手扶着长焦相机,一手在计数器上记录成鹤和幼鹤的数量。

但在他看来,为了心爱的白鹤,凌晨3时起床、星夜兼程都不足挂齿。他说:“它们很脆弱,我不想哪一天它们突然不见了。”

草根行动的专业路径

单丝不成线,潘晟昱深知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2018年,他决定成立护飞队。摄影爱好者、学生、工人、农民、机关干部、退休职工……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感召下加入队伍,995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刀锋车队等志愿服务组织也纷纷参与“护飞行动”。如今,队伍已发展至500余人,春秋迁徙季活动不断,“次次不落”的核心成员有50多人。

“志愿者不能执法,我们只能自己去守护,号召更多人参与保护。虽然没有工资,也没有报酬,但我们做得很快乐。”

护飞队虽然不是传统科研团队,却具备高度专业化能力:从第一时间救助受伤鸟类,到指导农户避免惊扰鹤群,再到推动供电公司为输电线路加装鸟类驱避装置并修建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巢,他们的工作既广且细。

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东方白鹳尤其偏爱在输电铁塔上筑巢,这些“空中别墅”在风雨天气中极易引发线路短路,为了保障用电安全,电业部门有时不得不拆鸟窝。但今年春天,经过潘晟昱两次协调,镇赉县的电业部门由拆鸟窝队变成了护鸟队。就在几天前,国家电网镇赉县供电公司在黑鱼泡镇的湿地边缘新建了一个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巢。该公司与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搭建了21个“候鸟星级驿站”。

潘晟昱特别强调“早发现、早介入”。白鹤在镇赉停留时间短暂,一旦在此受扰或受伤,将影响整个迁徙乃至种群繁殖。他和团队建立了详尽的监测网络,用望远镜、拍摄设备和一线巡护构建起“移动哨兵”系统。

同时,他还积极推动数据共享与跨区域合作。白鹤迁徙路径横跨中俄数千公里,单靠一人、一队无法完成保护任务。他多次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交流数据,助力构建国际保护网络。

让更多人爱上白鹤

潘晟昱和护飞队在科普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而最先受教育的,其实是他自己。

一次,护飞队在幼儿园小朋友和家长的呼救下救助了一只受伤的长耳鸮。他们写了一封感谢信,还带去宣传资料。孩子们的反应超乎想象,课堂上即兴创作出许多栩栩如生的鸟类剪纸、绘画和橡皮泥作品。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潘晟昱,也启发了护飞队。

从此,湿地、校园、乡镇、社区、军营等地频频出现护飞队的身影。他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候鸟观察日”活动,带孩子们走进湿地亲眼观察飞翔的精灵;在农户中宣传候鸟保护知识,耐心讲解白鹤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还与检察官下乡巡护,开展野生动物司法宣传;利用社交平台发布短视频、图文手记,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上的“鸟事”。

在护飞队的宣传下,当地村民对野生动物从“不认识、不知道、不听劝”逐渐转变为“知法、守法、用法”。如今,他们已实现对鸟类保护的自觉、自愿与自发。

“白鹤也需要粉丝。”他说,“当你了解她的故事,知道她的迁徙有多么艰难,就会心疼,就会想保护她。”

飞赴北极圈送上“爱的惊喜”

每年白鹤离开后,潘晟昱也会短暂“归巢”,整理数据、回顾记录、准备下一季的护飞工作。

“我不怕苦、不怕冷,最怕的是看到她们受伤。”这个50多岁的男人,把最深沉的爱献给白鹤——曾为一只误撞电线的小白鹤守了一夜,也曾为寻找一只标记个体,在风雪中蹲守3天。

爱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让人放弃安稳生活,转身奔赴荒野;也能在看似孤独的坚持中,结出希望的果实。他说:“如果她们能一年年回来,我们的努力就有意义。”

他告诉记者一个重大决定:今年夏天,他将前往俄罗斯西伯利亚苔原,探寻白鹤的繁殖秘密。北极圈交通不便、物资匮乏,面对艰苦环境、巨大花销和诸多风险,潘晟昱依然坚定。他说:“关注白鹤这么多年,我一定要去看看。这是我多年的一个心愿。”

5月初,镇赉的春天绿意盎然时,鹤群将陆续北迁。不知两三个月后在西伯利亚苔原再见到潘晟昱,它们是否也会疑惑:“咦?这个穿着旧外套、背着望远镜的中国男人,怎么会跟我们一起迁徙?”(潘春芳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