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举办“全球协同:守护亚洲候鸟迁飞通道”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汇聚亚洲候鸟迁飞通道多方关键保护力量,共同评估当前保护现状,直面紧迫挑战,分享成功经验、先进技术,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全球合力守护这条珍贵的生态廊道。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与会专家围绕“旗舰物种保护”与“可持续融资机制”两大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专题报告环节,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GEF湿地项目办公室、GEF项目经理郝志明详细阐述了“UNDP-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助力中国候鸟迁飞通道协同保护与发展”的项目进展,并重点介绍了GEF国际资金该如何赋能中国迁飞区系统保护的问题。国际鸟盟亚洲迁徙候鸟项目协调员杨鼎立以“加强亚太区域迁徙候鸟保育:卫星追踪、数据驱动协作与社区参与活动”为题,展示了新技术该如何跨越山海,重塑亚太候鸟保育的协同参与模式。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SPB)滨海湿地项目顾问杰弗里·约翰·科以“知识共享的必要性、益处及经验,以及世界遗产地在分享良好实践中的价值”为题,分享了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的跨国经验传递机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蒋卫国带来了“滨海国际湿地城市的水鸟栖息地监测评估研究”的分享,为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供新的标尺。
嘉宾对话环节,各方代表围绕“如何构建亚洲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展开深入讨论,探讨了迁飞通道面临的主要威胁、创新解决方案与合作模式,共同呼吁建立跨国跨区域的协同保护机制。
最后,红树林基金会(MCF)理事长、盐城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大学联盟主席雷光春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应延续本次论坛关于候鸟保护协同达成的“盐城共识”,以全球视野共同守护亚洲候鸟的生命航线。他提出,每只候鸟的迁徙都是跨越国界的信任航行,需要国际社会携手保护。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亚洲候鸟迁飞通道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会议期待亚洲候鸟保护事业从“共识”迈向“共为”的新阶段,并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产生深远影响。(果叮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