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9月29日电(记者陈浚武)“鸟来了!”初秋的深夜,罗霄山脉的风裹挟着水汽,伴随着迁徙的候鸟呼啸而来。这里是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营盘圩乡的万鸟岭山顶,56岁的护鸟员曾昭富举着特制格网,快步走向刚“落网”的候鸟。
原来是只池鹭。他小心翼翼地将其装入白色保护布袋,动作娴熟,像呵护珍宝。“晚上把鸟装袋,第二天戴环放生,看着它们飞远才安心。”曾昭富说。
9月26日深夜,曾昭富在万鸟岭“捕鸟”。新华社记者陈浚武摄
位于江西遂川的“千年鸟道”,是长江中下游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2002年当地鸟类环志站成立后,曾昭富成了首批护鸟员之一。
环志,是指科研或野生动物保护人员,为野生鸟类佩戴带有唯一标识的环具(如金属环、彩色环等),通过追踪其迁徙路径,监测种群数量与生存状况的科研保护手段。
为给鸟儿们环志,曾昭富住在山顶的木屋里,几乎每天守到深夜。他和老伴守着茶山与黄桃林,每年护鸟两个月也能挣万余元,“三个女儿在外务工,小孙子偶尔回来,守着这片山和鸟,心里踏实”。让他最骄傲的是最近救助的一只鸳鸯:“以前鸳鸯不往这迁,现在它们也来了,这就是生态变好最生动证明。”
在相邻的小夏村,51岁的村民邱诗雄则走出了另一条“护鸟旅居”的路子。邱诗雄回忆,2012年他加入村护鸟队,2023年又将自家老宅改造成民宿,“现在假期来这里都要排队,夏天基本爆满,年收入八九万元。”如今小夏村已有10多家民宿,年接待游客五六千人。
遂川县副县长李茂军说,目前遂川鸟类环志站累计为超4万只候鸟进行了环志,采用卫星追踪到6种鹭鸟往返于东南亚越冬地与我国北方繁殖地的完整路线。
9月26日,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完成候鸟环志工作,放飞候鸟。新华社记者陈浚武摄
“早期靠人工巡逻,现在村民主动报信,发现受伤鸟第一时间联系候鸟保护部门。”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廖许清说。
在27日举行的2025年中部候鸟迁徙通道(千年鸟道)暨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鸟类迁徙监测与迁飞通道保护研讨活动上,江西师范大学李言阔教授表示,经过多年系统调查监测,江西共记录鸟类591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147种。遂川千年鸟道每年监测候鸟超200种,东方白鹳、蓝冠噪鹛等濒危鸟类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
“保护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活。”曾昭富朴实的话语,是当地村民们的共识。从曾昭富的护鸟网到邱诗雄的民宿窗,江西“千年鸟道”上,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在绿水青山间长久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