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植物保护 > 物种保护

大熊猫野化培训师的热爱与坚守

2025-10-3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清晨,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天台山上还弥漫着晨雾,昨晚的一场雨,让山林变得格外安静。在天台山的小木屋里,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师刘晓强仔细挑选着竹笋,认真清洗着胡萝卜、苹果。准备完食物,他便麻利地穿上涂抹了大熊猫粪便和尿液的大熊猫伪装服,带上无线电和背包向野化培训圈出发。一路上泥泞不堪,非常滑,刘晓强迈着稳健的步伐前行,很快便到了野化培训圈。他一手拿着无线电接收器,一手拿着无线电天线开始监测大熊猫的位置。

因为热爱,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卧龙是大熊猫栖息地。作为土生土长的卧龙人,刘晓强从小就经常听长辈们提起野生大熊猫,也时常去熊猫基地看大熊猫,对大熊猫有独特的情感。2003年完成学业,刘晓强毫不犹豫选择到熊猫中心成为一名大熊猫饲养员,对大熊猫的生态习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保护大熊猫最根本的是让这种物种在自然界生息繁衍。

随着大熊猫野化培训工作的开展,大熊猫保护事业取得重大进展,走向新的征程。尽管刘晓强知道,到野化培训项目组会经常在户外工作,会更加辛苦,和家人也会聚少离多。但他还是主动申请到核桃坪基地野化培训项目组,希望能亲自护送大熊猫回归山林。

刘晓强在天台山野化培训圈为大熊猫“贤贤”做行为培训。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供图

大熊猫的野化培训分为两期。一期是在核桃坪基地的半野化培训圈,参加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崽在这里出生,等长到1岁,便需要和母亲一起转移到二期培训圈参加培训。二期野化培训圈有两个地点,分别位于天台山和核桃坪基地后山,每个圈舍20万—30万平方米。参与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崽是不能让它们看到人类模样的,也不能吃人工投喂的食物。因此在1岁以前,幼崽主要是喝母乳,而到了1岁,来到二期培训圈,幼崽需要跟着母亲在半野化环境中学习寻找食物和水源,并学习爬树和躲避天敌。

加入野化培训工作组的10多年间,刘晓强已记不清围着培训圈走了多少次,受过多少次蚂蟥叮咬,又被荆棘刺伤过多少次……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刘晓强都坚守在岗位上,从未有过埋怨和放弃的念头,大熊猫已然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执着坚守,只为大熊猫回归山林

刘晓强的工作主要在海拔约2500—3000米的二期培训场。在野化培训圈附近有一个工作站,被大家称为小木屋,是刘晓强和同事们结束户外工作休息的地方。每天,刘晓强从小木屋出发,到户外监测大熊猫活动情况,将大熊猫食物背上山投喂,并围着野化培训圈巡护至少两圈,无论刮风下雨这些工作都不能懈怠。夏天,卧龙有时会出现大暴雨、泥石流,这是刘晓强和同事们最担心的时候,因为一旦圈舍和围栏被冲垮,后果将不堪设想。

刘晓强回忆说,几年前核桃坪基地后山野化培训圈二期因为泥石流出现了围栏垮塌的情况,经过应急小组抢救,所幸没有人员和大熊猫伤亡。除了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开展二期野化培训工作时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常常巡护一圈培训圈后,身上都会粘上几只蚂蟥,有时蜱虫还会钻进身体里。刘晓强说,蚂蟥还好处理,最多吸一点血,痛一会儿就没事儿了。但蜱虫就麻烦了,一旦钻进皮肤,自己是不太容易处理干净的,只能去医院处理,因为蜱虫携带很多细菌,很容易感染。有一次,蜱虫就钻进了刘晓强一个同事的腋窝,后来去医院做了手术才取出。冬天,卧龙的温度常在零下十几度,山上的积雪往往没过膝盖,把腿拔出来都比较困难。由于雪地里太滑,经常还会摔个四脚朝天,让人好气又好笑。由于温度太低,刘晓强和同事的耳朵和手基本都会长冻疮,风湿也是野化培训人员难免的疾病。

在野外开展工作,还会常常遇见扭角羚、野猪、蛇等野生动物。刘晓强回忆,在他刚参加工作没多久,有次他和同事穿着大熊猫伪装服尝试给大熊猫幼崽佩戴录音设备,但幼崽白天几乎都在树上。为了等幼崽下树,他们在树下站了三四个小时。等待过程中,一只成体野猪突然向他们走来,边走边拱地寻找食物。刘晓强和同事有些慌了,紧急制造出一点响动,听到响动的野猪迅速冲入竹林逃离。虽然最终转危为安,但也令他们心有余悸。

代代相传,让大熊猫的未来更广阔

付出总有收获。10多年间,刘晓强参与野化培训的大熊猫中,有9只成功放归野外存活,并融入濒危小种群。每次护送大熊猫回归山林,刘晓强心情都十分复杂。虽然这些大熊猫们从出生就没有见过他的模样,但刘晓强却见证了这些大熊猫的第一次采奶、第一次爬树、第一次吃竹子……送大熊猫回归山林,他心里万分不舍。但当看到培训结束的大熊猫从放归笼一溜烟跑进山林,想到它以后可以在野外产下后代,壮大大熊猫濒危种群,刘晓强又觉得满是欣慰。

也是在这10多年间,刘晓强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野化培训师。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给新来的同事,带着他们上山监测、巡护,教他们如何分析数据。刘晓强常对新一代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师说,野化培训工作是为大熊猫这一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回归自然搭建桥梁,平时做的这些工作虽然辛苦烦琐,但意义重大,未来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就靠他们了。

的确,保护大熊猫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一代又一代“熊猫人”为大熊猫保护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从解决大熊猫繁育“三难”问题、使大熊猫圈养种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到野化放归大熊猫壮大濒危小种群,一次次突破的背后都是无数“熊猫人”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工作成果。

相信,“熊猫人”的精神和故事将代代传承,在让大熊猫这一物种得以延续的同时,写就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王季思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