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改革发展 > 各地动态

江西铜鼓立足小班经营答好“林改四问”

2025-05-2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积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小班经营机制,着力解决林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林地碎片化、主体分散化、市场沉寂化三大难题,实现林场新局面、林产新业态、村集体新路子的多赢目标。

山要怎么分?深化“三权分置”

铜鼓县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完善流转交易机制,促进“小山变大山”。

山地定权。在原25年承包期的基础上,林地使用期限延至2055年,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林地承包权稳定不变。建立县、乡、村三级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成立江西省首个正科级林业发展公司,在全省率先实行林权登记“一窗式受理、并行办理”等服务。目前,全县共发放林权证27740本、发证面积198万亩,山林累计流转面积49.44万亩、交易金额4.51亿元。

山林定性。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主力作用,创新推出以林权相对集中收储和林业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小班经营机制,将全县208万亩山林划分为79068个小班,林地资源“化零为整”。

林农定心。聘请专职律师,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做好林权权属纠纷和林地流转纠纷的调处工作。聘请林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专家组建专业环境资源案件审判队伍,已调处林地权属和林地承包经营流转纠纷100多起。

树要怎么砍?保护发展并重

铜鼓县在统筹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划定天然林和公益林范围,合理实施采伐更新,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一方面,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建立“林长+小班”护林模式,将79068个小班科学区划为191个网格。依托林长制智慧指挥平台,建成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做到巡护轨迹可查询、实时沟通可视频、事件信息可上传、案件线索早处理。目前,全县严格管护生态公益林61.3万亩,签订天然商品林停伐面积101.9万亩,退化林修复7.76万亩,成功创建5个国家级森林乡村、16个省级森林乡村。

另一方面,以“生态新”托举生态兴。铜鼓县在森林资源总面积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引导科学合理利用林木,提高森林质量。采取放活放宽采伐限制、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对经营主体一次性下达5年林木采伐限额、精简采伐审批流程等系列举措,推动人工林资源动态更新,让林木既生财又成材。

钱从哪里来?引聚绿色活水

铜鼓县积极完善林业金融服务机制,丰富金融产品,布局林业碳汇开发,实现林木变现、林农增收。

铜鼓县每年安排2000余万元,重点扶持黄精、笋竹等林下产业发展,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林下经济由一产种植向二产精深加工、三产康养观光延伸。目前,全县林下经济种植面积12万余亩,发展品种20余个,年总产值约40亿元,带动人均增收4000余元。

为满足林农和林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铜鼓县推出“林农快贷通”“百福林权贷”“黄精贷”等多种信贷产品,探索“信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机制,成功获批农发行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贷款5亿元。

作为江西省首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试点县,铜鼓在全省率先完成试点工作,建设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平台,探索建立县域“1+3”GEP核算制度体系,首次对“一镇一村一业”优质生态资源进行系统核算,并先后成立铜鼓县“两山”资源控股有限公司和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进林业碳汇交易。目前,铜鼓已成功签订江西省首笔千万级林业碳汇交易协议,并获批全省政策性银行系统首笔碳减排贷款800万元,铜鼓县造林项目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9个造林碳汇项目。

单家独户怎么办?科学经营管理

在推行小班经营过程中,铜鼓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坚持分区分类施策,确保改革方向不偏、步伐不乱。

变闲散资源为优质资产。政府引导村集体提升改造山林间闲散的村集体资产,建设加工车间和产品仓储厂房,再打包租赁给市场主体,由龙头公司统一经营,引入文旅业态,林业产业实现“接二连三”,促进“林场+村集体+公司+基地+小班+农户”产业化经营机制落地,产生的效益用于推动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改。

变人放天养为精耕细作。鼓励企业根据不同小班的林地资源禀赋,探索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对“宜统则统”部分,由企业统一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并对具体的细分产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和统销统购。对“宜分则分”部分,采用小班经营法,实施包干到户,由农户负责精耕细作,形成自然共生的复合业态。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加强培育发展林业大户、家庭林场、民营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村组代理、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支持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流转山林,初步建立“育种+生产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开发+销售”的产业发展链条,形成“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小班+农户”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创新模式。全县培育各类新型林业产业经营主体249个。(龚远洪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