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三北”工程林草种苗数量与质量需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以下简称“杨树林局”)顺应林草事业转型发展趋势,摒弃以往单一、粗放的育苗模式,树立了创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提出“腾笼换鸟”转型发展战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淘汰落后产能、引入新的产业项目和发展模式,实现了苗圃从“负资产”向“富资产”的转变。
杨树林局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市场需求和区域生态特点,按照清理报废苗木、推动库存苗木使用、提升苗木价值“三步走”的思路,为苗圃减负。
第一步,对库存苗木进行全面统计,清理生长不良、不符合市场需求或已失去培育价值的报废苗木。第二步,将库存大苗如樟子松、油松、白桦、白榆等用于造林项目。第三步,控制苗木密度、提升苗木品质,同时,对具备造型条件的油松、樟子松、云杉等苗木进行修剪和整形培育,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
杨树林局坚持造林任务与育苗任务相适应,抢抓“三北”工程建设对优质林草种苗需求的“井喷期”,及时调整林草种苗培育结构,科学分配育苗品种、数量和种植区域。
2025年,在原本计划培育619万株针叶树的任务基础上,追加398.4万株针叶树大规格容器苗培育任务;结合全局科研优势,推广沙棘良种雌株育苗,追加256.5万株沙棘良种雌株容器苗的培育任务;加强与蒙草、山西农大、相关生态修复企业等交流合作,在原1855亩草种繁育基地基础上,推进3500亩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蒙农1号蒙古冰草繁育基地建设,进一步丰富林草种苗培育品类,提升林草种苗培育梯次结构。
杨树林局将苗圃转型作为重点突破课题,依托林局气候、圃地、科技、管理等优势,推进万亩标准化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并通过乡土草种引种区试,筛选出适宜山西省北部退化、沙化及盐碱化草地的生态生产兼用型乡土草种。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推动乡土草种生产向产业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在日常管理中,借鉴同类区域草种繁育技术规程,创新运用水肥一体技术,保障草籽产量。同时,加大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力度,持续开展优良草种种质资源扩繁培育。
产业融合是苗圃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杨树林局通过将苗圃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有机融合,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一是以草种基地为依托,打造产学研一体的产业模式,同时开发观光项目和文创产品,形成了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利用林区抚育剩余物打造特色观光通道、异形树景观步道,并逐步配套建设林草文化体验馆、打造网红打卡地,增强群众沉浸式体验感。三是开发草类编织文创商品,吸收当地农民参与生态产品开发经营,塑造“晋草”生态品牌,不仅提升了旅游吸引力,还为苗圃产业转型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多种举措共同发力下,杨树林局为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提供大量乡土良种壮苗,探索了不同草类品种治理模式,筛选出一批适宜当地的乡土草种,在治理荒漠化、盐碱化、干旱化及草原退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效益十分突出。
在经营方面,有效消化库存苗木减少了成本积压,异型树培育、草种繁育以及观光项目等新业务带来了新的收入,无芒雀麦、扁穗冰草等草种的高产为市场提供了优质草种资源,极大增加了经济收益。特色观光项目和文创商品开发也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当地产业向多元化经营转变,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提升。
通过实施“腾笼换鸟”战略,杨树林局优化了资源配置,淘汰了落后产能,激活苗圃发展新活力,成功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全面提升,蹚出了一条苗圃提质增效的转型发展新路径。(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