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改革发展 > 各地动态

福建武平发展森林食物 建多元粮库

2025-10-3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紫灵芝撑开伞盖、富贵籽缀满枝头、油茶果压弯枝条、木通果甜美多汁……秋末的福建省武平县,山林间一派丰收景象。

作为“全国林改第一县”,武平县森林覆盖率近80%。经过10余年探索,武平县逐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实效,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盛满“百味”的森林“粮库”。

21世纪初,武平县在全国率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分山到户实现“耕者有其山”,彻底终结乱砍滥伐历史。但林业生产周期长、林农收益慢、林地碎片化,让生态保护、林业发展、民生改善三者的平衡成为新课题。

2013年,武平县入选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不砍树也致富”有了实践路径。“试过林药、林禽等多种发展模式,反复比对后确定了最贴合本地生态的发展方向。”武平县林业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钟德发介绍,紫灵芝因当年种植、当年采收、连续收益三四年的优势,成为武平县重点培育的林下经济产业之一。

在万安镇捷文共富林场林下紫灵芝示范基地,好山好水滋养出的紫灵芝,多糖含量远超国家标准。“往年每亩种100棒,今年提高到200—500棒,收益涨了不少。”新鑫农业公司总经理罗荣辉作为捷文村灵芝种植的带头人,今年在100亩新增地块中首次尝试高密度种植,让林地利用率和亩均效益大幅提高。

截至目前,武平县累计种植紫灵芝4.56万亩,年产量超500吨。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6亿元,带动4100多人就业,从业人员人均增收5.6万元。

武平县积极引导林业散户通过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多元方式,组建家庭林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效破解林地碎片化难题,为壮大林下经济、扩充森林“粮库”夯实了基础。

在城厢镇金桥村福雄林场,连绵的油茶林长势喜人。“我和几位股东在2010年共同承包了1000多亩林地,种植油茶850亩。现在年产茶油8500公斤,年产值达136万元,年利润约60万元。”林场负责人李培群介绍,发展油茶产业不占用耕地,一次种植多年收益,既保持了水土,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武平县以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为核心,推广立体经营模式。其中,以共富林场为主阵地,已在捷文、西厢等示范点开展紫灵芝、金线莲、象洞鸡等特色种养,探索出一地多产、多层利用的高效路径,全面开发森林食品资源,形成多品类协同发展的立体格局。

目前,武平县已建成红菇、梨菌等野生食用菌保育基地10.9万亩,发展林下养蜂14.5万亩、有蜂箱6.86万箱,培育灵芝、蜂蜜、绿茶、竹笋、油茶、象洞鸡等特色产品30余种。传统油茶产业也焕发新生,武平县通过实施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推行“一林一策”改造方案,完成新种植油茶1668亩、油茶低产林改造5025亩,全县年产油茶籽3000吨。

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让武平的林产品实现价值跃升。武平县构建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全程可追溯技术体系,建成年产50万袋灵芝菌包的生产线以及2万平方米加工厂房,形成培育—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同时,培育医药科技企业、农业企业等龙头企业,持续推进精深加工,推动林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武平灵芝、武平蜂蜜品牌价值分别达18.25亿元、1.9亿元。武平灵芝、绿茶入选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金融支持与政策保障同步发力,为森林“粮库”建设注入动力。目前,武平县通过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发放贷款8.83亿元,帮助近4700户林农解决资金难题。同时,“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4万多农户获得种苗、技术、销售全链条支持。

“武平县将以推进福建省森林‘四库’联动试点区建设为契机,以共富林场建设为主抓手,充分利用林下立体空间,打造森林‘粮库’示范样板。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科学开发森林食物资源,丰富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油瓶子’。”武平县林业局局长刘俊文说。

如今的武平,森林蓄积量达3047万立方米,繁茂的林海是绿色屏障,更是林农增收致富的绿色资本。以林权改革激活内生动力、科技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多元布局拓宽增收路径、品牌建设提升产品价值——这一系列“武平实践”为山区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李水连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