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花卉景观的融合发展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7月2日—20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团队赴新疆开展学术交流与调研。此次行程将景观设计前沿理念与新疆城市花卉特色相结合,为城市规划与花卉景观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建设“社会式城市”
快速城市化催生了一种“机械式城市”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追求建设效率和规模扩张,却忽视了居民对空间的情感需求和社区活力,导致生活空间被不断挤压。
“城市的核心是人,我们的设计应让市民在其中感受到舒适、自豪和归属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邵钰涵说,未来应该打造“社会式城市”,聚焦城市软性边缘的营造和开放空间活力的激发,让城市空间真正服务于人,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互动。英国谢菲尔德市“金色通道”(Golden Route) 街道改造,即通过精心的景观设计重塑街道氛围,提升居民体验,赋予城市空间社会生命力。通过增加绿地、座椅和互动设施,原本冰冷的交通廊道可以转变为居民的公共客厅。
新疆伊犁霍城解忧公主芳香园花卉景观 马志新摄
2024年,自治区纵深推进美丽新疆建设,建设美丽城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是全区重要目标。
“社会式城市”理念对新疆城市建设具有启发意义。邵钰涵认为,新疆许多城市拥有广阔的街道和广场,但人性化细节不足。乌鲁木齐一些道路步行环境欠佳,缺少遮阴和停留设施。城市设计应注重人的尺度和社区参与,打造有温度的公共空间。
量化公众价值
“只有当公众真正认可并愿意支持,我们的城市愿景才能落地生根。”邵钰涵说。
“支付意愿”(WTP),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环境或服务改善而愿意付出的经济代价。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公众的WTP数据,能够量化不同景观提升方案的社会价值,了解公众对景观环境品质改善的支付意愿,是沟通规划理念与实现愿景的有力工具。
邵钰涵认为,掌握WTP数据对景观规划有双重意义。
与公众有效沟通。可以更清晰、更有说服力地向政府和决策者阐释特定规划方案的价值。通过收集和分析公众的真实诉求,规划师可以精准论证方案如何满足市民的深层需求,从而为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若调查数据显示市民普遍愿意为增加城市绿地支付额外税费,这一实证依据就能有力推动公园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实施,使规划方案从理念转化为现实。
提高规划精准性。将WTP纳入城市规划评估体系,能够推动景观设计突破传统的美学与生态考量,向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服务型规划转型优化。通过经济价值评估,景观规划可以更精准地回应公众偏好,提高方案的可实施性。
这一方法对新疆的城市规划实践同样适用。新疆地域辽阔,各地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期望有所不同。通过WTP调查,可以了解各族群众最关心的景观改善方向是增加城市花卉景观,还是改善社区绿化休憩空间等内容。这些信息将帮助政府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提升公共投资的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AI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新疆城市景观建设带来新的机遇。邵钰涵举例介绍,借助遥感大数据可以实时监测绿洲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生态变化,帮助管理者及时调整园林布局;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植物的生长状况,可以为干旱地区的城市绿化提供科学依据。新技术的应用将使风景园林设计更加精准、智能和高效。
景观花卉的本土实践
景观花卉对城市建设绝非简单的美化点缀,而是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新疆城市各具特色,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多元文化底蕴,在景观设计与花卉应用方面已展开实践探索。
城市融入自然,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
伊宁市街道两旁种植了海棠、杏树等观赏树木,营造“一路一景”,利用伊犁河谷优越的自然条件,打造多处城市花海景观。
奎屯市在市区新建了公园和小游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绿地,同时注重道路和庭院美化,在主干道隔离带和街头节点布置大量花卉和景观小品。
吐鲁番城市绿化的一大特色是葡萄藤架和瓜果树木的运用。吐鲁番的老城街巷中,居民常在庭院和街道旁种植葡萄,形成天然的遮阴长廊,既美化环境又提供果实。城市公共空间也点缀着杏树、桑树等果树,春季花开满枝,夏季绿荫匝地,体现出鲜明的绿洲风情。
“以花为媒”发展生态旅游。
特克斯县依托喀拉峻草原等自然景观,开发了草原花海旅游项目。夏季的喀拉峻草原上,紫色的报春花与黄色的金莲花竞相绽放,吸引游客沉醉其间。阿克塔斯草原花甸等景点,更是让游客体验到高山草原与野花烂漫的融合之美。
5月中下旬,尼勒克县的草原山坡上野罂粟竞相开放,漫山遍野一片艳红,形成壮观的花海奇景。由于花期仅约15天,这一美景被当地人形容为昙花一现的视觉盛宴。尼勒克依托这一独特资源,开发了赏花摄影旅游线路。
7月,昭苏县广袤的田野被金黄的油菜花覆盖,8月又换上紫红的香紫苏新装,形成壮美的自然景观。当地政府通过举办油菜花节等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邵钰涵团队考察后表示,这些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城市景观品质,更培育出独具特色的赏花经济,将自然之美转化为旅游吸引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他建议,城市规划中可进一步结合本地气候,推广适应性强的乡土花卉品种,打造更具本土特色的城市景观。
共促花卉景观发展
此次新疆之行,邵钰涵团队与新疆花卉协会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景观设计与花卉产业融合的合作前景。
近年来,新疆花卉产业发展迅速,各地以花为媒举办各类节庆活动,赏花经济日益火爆。《关于推进新疆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2025年,新疆花卉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40万亩左右,产值达到7亿元。到2035年,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完备的花卉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力争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邵钰涵介绍,同济大学团队愿与新疆花卉协会在3个方面开展合作:一是联合开展新疆特色花卉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研究,挖掘薰衣草、杏、沙枣花等本地花卉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内涵;二是协助培训花卉园艺和景观设计人才,提升新疆城市绿化的设计和养护水平;三是共同举办学术研讨和花事活动,推广先进理念和成功案例。
新疆花卉协会负责人表示,希望借助同济大学的专业力量,将更多景观设计理念融入花卉产业发展,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花卉景观品牌。
双方认为,通过“花卉+景观”的深度融合,不仅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还能带动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新疆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马丁 王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