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翠葱郁的大兴安岭腹地,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十八站林业局的百亩蓝靛果示范园迎来丰收季,预计可带来75万元收入,带动20余名职工增收。
2023年初,十八站林业局中心苗圃与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成立项目组,共同实施“蓝靛果忍冬种植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启动了百亩种植计划。蓝靛果(学名蓝果忍冬),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需要冷凉湿润气候、特定酸碱度与透气性土壤。十八站林业局苗圃的蓝靛果种植之路始于一场精准的科技评估与土壤革命。项目组对苗圃气候土壤进行全面评估发现,当地虽年均温适宜、降水量充足,但土壤偏酸且板结严重。通过科技攻关,创新性地添加腐殖土和珍珠岩改良土壤,调节pH值至中性,打造“定制化温床”,为蓝靛果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
在蓝靛果传统种植中,病虫害和灌溉浪费是两大“拦路虎”。苗圃采用滴灌喷灌系统替代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铺设7.04万平方米地布覆盖垄面,抑制杂草,均衡水分,防止土壤板结。同时,施放害虫天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果实天然无污染。苗圃技术员曹晓冬在现场演示时说:“我们不仅通过改变灌溉方式、引入生态防治技术,让蓝靛果种植更‘智慧’,还使用扦插技术培育出7万株优质种苗,将蓝靛果成活率提高至95%,实现产量、质量双丰收。”
这片百亩果园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项目组创新“果-草-禽-肥”循环模式,修剪的残枝落叶经粉碎后制成有机肥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替代化肥使用。利用果园空间养殖家禽,家禽啄食害虫杂草,其粪便自然还田,形成“以园养禽、以禽促果”的闭环。苗圃负责人杨建文说:“采用循环模式,每亩可节约成本300元,是绿色种植的生动实践。”
三年耕耘迎来丰产,蓝靛果正成为带动林区发展的“小金豆”。2025年,十八站林业局的百亩蓝靛果示范园预计总产量超过2.5万公斤,亩产达250公斤。如今,十八站林业局正积极规划蓝靛果汁、果酒、果酱精深加工及生态观光采摘体验项目,推动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规模化发展路径日益清晰。(孟祥凤 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