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505毫米,林地总面积达1312.43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262.54万立方米。近年来,全市累计完成“三北”工程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68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11.32%增加到26.3%。
苗圃基地
绿荫之下,庆阳聚宝生金,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庆阳探索培育壮大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产品加工、森林景观利用林下经济四大业态,2024年,全市林下经济产值达到8.55亿元,较上年增长14.9%。
探索“林下+”发展模式
随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庆阳市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各县(区)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转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推进林权向林下经济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适度集中。
合水县退伍军人陈志飞返乡创业,流转林地2000多亩建办了合水县腾飞林下野猪养殖家庭林场,年出栏商品猪、仔猪1300头,年产值达760万元。镇原县绿生源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栽植2700亩核桃树,林下养兔30万只,配套兔饲料加工厂及繁育厂,带动207户农户栽植核桃树1000余亩,户均增收2000多元。
新机遇带来新发展,各项利好政策推动林下经济逐步从传统资源开发向多维度开发转变。
以深化集体林改为契机,子午岭国有林区通过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发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优化林下经济发展布局,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条,丰富林下产品供给,全力破解发展难题,拓宽林草资源转化与利用途径。东华池林场牛头峁林下经济种植示范区以林菌种植为发展模式,2024年,示范区已完成菌丝棒黑木耳、菌丝棒香菇种植20亩,腐木黑木耳种植10亩,并在梁咀后山、三河湾种植柴胡40亩。
工作人员查看林下菌菇生长情况
目前,全市有国家级林下经济龙头企业1个、省级林业和草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个,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275个、家庭林场73个、专业大户58个。
打造林下产业区
庆阳市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初步形成南部绿色种植、北部环保养殖、中部林产品加工、东部康养旅游和西部经济养殖5个林下产业区。
庆阳境内的子午岭林区,山清水秀、资源富集,是天然氧吧、康养福地,也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管辖林区位于子午岭中部腹地,总经营面积314.78万亩,其中林地274.21万亩,下辖太白等7个国有林场。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太白林场率先在森林覆盖区种植连翘、苦参等中药材30余亩,通过精细管理,林下药材长势旺盛。
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的苦参
“连翘现在处于休眠期,生长期后预计亩产能达到150—300公斤。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发展林下经济开了一个好头。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市场研判,注入新的发展模式和动力,持续扩大收益来源。”太白林场副场长杨馥嘉说。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正宁分局因地制宜做大做强苗木培育、中蜂养殖、种子采集、森林康养4个产业。正宁分局利用林区野生蜜源植物和地理优势,鼓励职工扩大中蜂养殖规模,林场提供技术培训和场地,多措并举促进中蜂养殖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林场职工经营收入,林区养殖中蜂年产值超60万元。
林蜂养殖
正宁分局副局长郝兆海介绍,分局位于子午岭腹地,森林总经营面积为58.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02%。在森林经营方面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全年产值230万元。
综合效益初步显现
2024年5月,庆阳市印发《庆阳市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明确,到2030年,全市综合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到207.07万亩,年综合产值达到13.46亿元。
以增收为核心,合水分局大山门林场和宁县分局罗山府林场在原有传统养殖技术基础上,通过引进良种、学习先进养殖技术,不断提升梅花鹿繁育能力,扩大种群规模。目前,梅花鹿存栏数量达到71只。通过科学调制饲料,增加了鹿茸产量,开发出鹿茸、鹿血酒等一系列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一路攀升。
梅花鹿养殖基地
适度开发森林资源,助推农文旅融合。正宁分局争取政策资金扶持的方式,对原甘肃子午岭国家森林公园调令关景区设施设备进行维护,盘活利用现有资源资产,发展森林康养产业。
此外,以林下经济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为主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也在发挥积极的带动效应。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庆城县惠萃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以中药种植生产为主的经营主体,带动群众种植中药材7.5万亩,亩综合效益超6000元。(闫慧 徐雅荷 冯喜斌 刘易萌)
(本文图片由庆阳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