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荒漠化防治 > 工作动态

内蒙古通辽管理与科技创新赋能防沙治沙

2025-07-2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在广袤的科尔沁沙地腹地,曾经风沙肆虐,农牧民艰难求生。

如今,科尔沁沙地正在重现草原风光。盛夏7月,科尔沁迎来了最美季节,天蓝云清、悠远辽阔,曾经的茫茫沙海重现片片绿洲,焕发出勃勃生机。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通辽,守护绿水青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草原、森林是内蒙古生态系统保护的首要任务”要求的重要实践,也是山区沙区群众的热切期盼。

多年来,内蒙古通辽发扬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多年如一日,同风沙危害进行顽强抗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严密法治护佑绿水青山

在开鲁县小街基镇,昔日荒芜的白碱地已是一片绿茵,“全国首个中科羊草小镇”招牌愈发亮眼。在库伦旗,多年的荒沟治理让“千沟万壑”蜕变为层峦叠翠的果园和农田。在奈曼旗,昔日肆虐的流沙被锁住,七横八纵穿沙公路网在茫茫沙海形成绿色走廊,绿色逐步向公路两侧的沙地延伸扩展……

三分治、七分管。多年来,通辽市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保护优先的方针,以完善的法治体系护佑绿水青山。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关于全力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决定》《通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通辽市沙化土地治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市政府组织编制《通辽市“十四五”草原保护修复利用规划》及配套政策,依法规范沙地治理和资源保护利用。全市严格贯彻执行《森林法》《防沙治沙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强化法律监督,切实保护好生态建设成果。

内蒙古通辽扎鲁特旗矿山生态修复及草原保护示范区 韩飞摄

近年来,通辽以“科学规划、系统治理、全民参与”为路径,全力实施“三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初步构建起乔灌草与带网片相结合、功能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同时,依托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培育羊草、樟子松等耐旱耐盐碱植物,进一步提升植被成活率与生态适应性。

目前,通辽近3000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积172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8.9%增至19.49%,草原面积2637.8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64.86%。

严格制度护航美丽通辽

在通辽,长效管护是一场持之以恒的生态保卫战。

通辽市始终把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管护责任摆在首位。严格落实各级林长责任,特别是苏木乡镇、嘎查村生态保护责任,通过严格考核、奖惩分明,确保用地分类管控、禁垦禁牧、林草湿地资源保护政策落地见效。组织开展林长制工作专项巡察,压紧压实从各级林长到基层护林员的责任。三级林长全面发力,3127名林长每年巡林200余次,为生态保护筑牢坚实防线。

在用地分类管控方面,通辽市持续完善动态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各类用地变化情况,以精准的数据支撑科学决策,确保用地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禁垦禁牧工作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强化巡查力度、增加巡查频次、扩大巡查范围,确保违规行为无所遁形。加强林草执法队伍和基层执法力量建设,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红线、乱开垦、滥放牧和违规占用林草资源等违法行为。

通辽市将义务植树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拓展网络平台功能,建立“互联网+义务植树”机制,充分调动适龄公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鼓励公民以现场植树、林木抚育、认种认养、线上捐资等多种方式履行法定植树义务。

严肃监督执法守护生态颜值

“滴!开始巡护了。”在科尔沁沙地西北边缘的扎鲁特旗一处沙地综合治理区管护站,站长金山和同事们随着巡护监管系统的提示音,开启了一天的巡逻管护。“我们3个人24小时值班,防灭火、防乱牧,全力守护生态成果。”金山说。

过去,这里是一片重度退化的草牧场。如今,经过治理,整齐的草方格织成网状沙障,为沙丘披上了防风固沙的外衣。

近年来,通辽市不断加强林草执法队伍和基层执法力量建设,构建属地党委政府、纪检监察、公检法司、林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常态化整治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对各种破坏行为下狠手、出重拳,为打好歼灭战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通辽市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政策,将扎鲁特旗8个苏木镇场列为草畜平衡区,其余地域均列为全年禁牧区域,恢复草原生态。加大禁垦禁牧力度,印发严格禁垦禁牧等文件,并依法严查违规开垦、放牧等行为。大力实施收缩转移战略,先后转移安置罕山及周边地区和阿日昆都楞镇部分群众,解决了草原生态环境安全隐患问题。扎鲁特旗建立罕山147万亩无人无畜区、阿日昆都楞镇100万亩天然草原封禁保护区,建成360万亩集中连片重点生态功能区,天然草原得到有效修复。

在严管严打的同时,通辽市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锚定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目标,积极引导、扶持农牧民群众规模化养殖,强化棚舍窖池、饲草料基地建设和秸秆转化利用,为舍饲养殖提供物质保障,转变传统散放散养方式,推动草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

完善巡护体系守护绿色家园

“嗡嗡嗡……”在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区,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开始日常森林资源防护巡查工作。

无人机高空航拍与地面巡护人员人技协同、地空配合,有效消除常规巡逻死角。

“我们通过‘无人机空中巡护+视频远程监控+护林员地面巡查’等方式,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高效林草巡护体系,实现了人防、物防与技防的有效结合。” 科左后旗林草局森林资源管理股股长包文泉说。

科左后旗打造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北斗定位”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全旗16个重点林区域布控智能化远程监控点,全天候监管林地图斑变化、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征乱占、乱捕滥猎等,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护林能力。

全市各旗县持续完善智慧监测体系,以科技筑牢生态防线。

奈曼旗整合资金860万元建设林长制全域视联系统,从4月初开始在全旗范围内新建监控点位57处,并融合应急部门现有高位监控点位12处,监控点位达到69处,计划近期再融合通辽市山水工程在全旗境内监控点位8处,实现全旗90%国土可视化覆盖面。通过系统高位监控瞭望、电子围栏、智能感知等方式,实现禁垦禁牧、森林草原防火、灾害应急处置等多领域、全天候、智能化管理。

从“人沙对峙”到“智慧共生”,通辽市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辽实践证明,治沙不再是人与自然的对抗,而是科技与生态的融合,是发展与保护的共赢。(张琪 高昊丹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