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荒漠化防治 > 工作动态

志愿活动丰富防沙治沙“民勤模式”新内涵

2025-10-1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是全国荒漠化防治的前沿阵地。勇担生态报国之责,久久为功、砥砺前行,民勤县不断深化拓展“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2025年,民勤县组织开展了“请到民勤种棵树”志愿活动,充分体现了防沙治沙民勤模式的时代新实践。

民勤沙地茁壮生长的梭梭林

全民参与是民勤治沙的鲜明特征,人人投劳是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自1950年万人防沙治沙誓师大会开启全民治沙征程以来,全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有组织地开展群众性造林活动,同风沙作斗争。每年春秋两季,干部率先带头、群众紧随其后、企业慷慨捐资、志愿者四海驰援,汇聚成了“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行动合力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特色防沙治沙道路,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人参与防沙治沙的行动自觉。

“请到民勤种棵树”志愿活动进一步深化拓展了新时期 “人人上”防沙治沙民勤模式的时代新担当。活动依托“民勤种树吧”微信小程序,吸引全国30多个省份4.1万人次志愿者参与,栽植梭梭、柠条等沙生植物152万棵,治沙4500亩,带动30余家企业捐建企业林,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青年冲锋一线、群众主动参与”治沙热潮。

通过“人人可参与、过程可追溯、成效可视化”的科学治沙体系,不仅延续了“干部赤膊打方格、群众弯腰压沙障”的民勤精神,更体现了信息化时代民勤县“人人参与”的机制创新,构建起跨地域、跨行业的绿色共同体,推动防沙治沙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升级,为全球干旱区生态治理提供了防沙治沙“民勤模式”人人参与的时代新方案。

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民勤治沙从危害最严重、最急迫的地方治起,从实践中来、到实效中去,边治理、边总结,边实践、边提高,逐步实现治沙材料、治沙技术、治理模式的多维升级。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防沙治沙工作步入有史以来投资力度最大、推进速度最快、治理成效最好的新阶段。“请到民勤种棵树”志愿活动进一步展现了民勤治沙 “步步走”的科技治沙新路径。

在活动推进过程中,现代科技成为防沙治沙的强大助力,民勤县创新采用无人机转运稻草,精准高效治理高大流沙区;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为苗木生长提供科学依据;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布局,提高苗木成活率。此外,还研发推广节水滴灌、固沙新材料等新技术,让治沙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从单一部门到多部门协同治理,从单一造林到“工程固沙+人工造林”、机械治沙及科技治沙,从人工巡护到“人工+无人机”管护、智能化检测,充分体现了治沙模式的技术迭代与机制创新步步走深,为防沙治沙事业提供了科技支撑。

正是这种薪火相传的坚守,让一条总长逾380公里、总面积210万亩,宽度1—20公里不等的环绿洲锁边林带闭环围合,这一成果是民勤县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样本,更是民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守护西部生态安全的时代答卷。(高峰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