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荒漠化防治 > 经验交流

“植”此青绿

2023-12-05   来源:央视新闻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奋楫者| “植”此青绿


治沙人的第一次创业 向沙漠要生存空间

“这就是原来挖草、挖坡、挖水的,这个沟道全是这样的……准备要重新打造一下,现在没钱,有点钱了弄一点,有点钱了弄一点……”

说这话是快70岁高龄的治沙人王有德。他身形魁梧,步伐矫健,登上山坡,毫不费力,甚至连粗气都没喘。站在山坡上,远眺沟壑纵横的荒山,王有德感慨万千。

退休后的王有德依然奋战在防沙治沙一线

王有德的家乡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猖狂的黄沙常常能一夜间就把大半个窑洞埋起来。“每年从9月份开始刮风到第二年5月份,沙漠把窑洞填了,填到窗台高。”这是王有德关于家乡的记忆,“全部搬走了,那个地方最后就是沙化了。”

王有德接受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采访

数据记录显示,毛乌素沙漠当年每年以5到7米的速度往西,向黄河年输送黄沙1亿吨,相当于每分钟7辆20吨卡车的荷载量。“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首童谣,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宁夏银川灵武市白芨滩的真实写照,也道尽了荒漠化给当地百姓带来的苦楚。

从儿时起,制服沙魔的念头就根植在吃够了风沙苦头的王有德心里。1978年11月,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

1976年就成为林场职工的王有德自然而然成为这场战役中的一员,只不过,他还并不知道,他的个人命运就此与防沙治沙死死绑在了一起,这一绑就是40多年。1985年,被正式任命为白芨滩防沙林场书记、场长的王有德,带领林场全体干部职工打响了与沙漠争夺空间的生存战,同时宣告王有德人生的第一次“创业”正式开启。

正在扎设草方格的王有德

“要打仗,粮草要先行。”但当年“开战”前,王有德面临的却是“没吃、没住、没钱”的窘境。“150多名职工给了10万块钱,人均不到1000块钱,造林还要护林,还要养人。吃粮、买菜都很困难,吃水都是苦咸水。住房都是天上不下雨了,屋里滴答滴答下雨了。”王有德手里的创业本钱少得可怜。

因为苦,没人肯来,整个林场连一名中专生都没有;因为穷,人心涣散,更别提治沙造林和经济效益。怎么办?“办法就是靠自己来创新,靠自救,不能等!”王有德决定从职工生活问题和思想问题着手进行改革。他抵押了自己和兄弟姐妹甚至是老父亲的房子,贷款为林场职工造新房、建立奖学金、送子女上学。“生活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上学问题解决了,看病就医难的问题解决了,职工安心扎根随上你,才开始干。”王有德的第一步棋走对了。

生活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的,但根深蒂固的顽疾是落后的思想和工作机制。王有德知道,要想治沙成功,必须改变现有的“造林抚育靠民工,林场工人只带工”的工作方式。但刚解决了职工吃饭问题,却要砸了人家的“铁饭碗”,改革阻力可想而知。

有人当面谩骂侮辱他,有人写匿名信诬告他,还有人在他枕头底下放菜刀进行威胁。但倔强的西北汉子王有德硬是顶住了压力。他力排众议提出了“搬掉保险箱,砸烂铁饭碗”的改革措施,精简了后勤管理人员,取消了职工工资级别,采取按劳分配机制,将全场林业生产任务分解承包到职工手中,彻底改变过去消极的工作方式,让职工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钱。

改革措施当年就取得了成效:治沙造林超计划完成152%,成活率比改革前提高了22%。

大片大片的草方格

儿子王立钧记得,父亲给林场里立下“铁规矩”:“他不让树过夜,要抢时间,放上一夜以后第二天种进去可能会影响成活率,他晚上就必须把这干了,整整一夜。”

夏天,王有德带领职工顶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将沙漠推平,挖坑种树,晚上就住在沙窝上搭建的帐篷里。“每天在高温天气三伏天的时候,脖子跟后背皮都会晒红,有时候皮都会晒起来,真的很辛苦。”王立钧记忆里,父亲那个时候非常拼命。

齐心协力防沙治沙

王有德还发动全家参加植树劳动,周末就被规定为义务植树日,全家人都要到林场劳动。时年十几岁的王立钧对此并不理解:“小时候最害怕周六、周天,尤其是‘十一’‘五一’的时候,正好是种树的季节,人家都放假,我们就要去参加劳动。”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责任问题。”王有德知道“人”是植树造林的关键,他为此制定了一套造林效果与工资挂钩的办法,一人一年扎设1万个草方格、栽植1万株树苗、治沙面积100亩、从治沙中实现收入1万元。大家把沙漠当成了自己的“口粮田”,责任心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治沙重要手段——扎设草方格

巨大的效益面前,林场职工思想转变,逐渐开始认可改革,接受改革,推动改革。尽管条件艰苦,风沙大到一张嘴就进沙子,但大家还是铆足干劲植树造林,治沙成效也日益明显。在过去40多年,王有德带领林场职工种下防风固沙林63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构筑起一道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40公里的绿色屏障,将沙漠推后了20公里,阻止了沙漠的南移和西扩,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形成了一套可供复制的治疗 “地球癌症”的中国方案,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如今俯瞰白芨滩林场

“任务没有完成,我不能休息!”

随着治沙成就的不断取得,王有德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治沙英雄、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等等称号,但各种荣誉加身的王有德仍旧继续扛着铁锹上山植树。

王有德和同事们的工作场景

光阴如梭,时光很快来到了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远在宁夏的王有德得知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同时一个新的想法也在他的内心悄然生长。

2014年,王有德从白芨滩林场场长的岗位上退休。40多年来,王有德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很多时候,他就在帐篷里或者车上和衣而卧。长年下来,累积下不少病根。由于长年吃饭不准时,王有德的胃病十分严重,他的包里放着很多种胃药,胃疼起来就抓起一把,就着凉水往嘴里送。一双老手,因为长年在沙漠里接触沙子、石子,粗糙得像砂纸一般。

儿子王立钧说和大多数人一样,以为父亲会赋闲在家、颐养天年。“我是劳模,又是优秀党员,党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我不能休息。”退休第二天,王有德又毅然决然地上山了。

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鞍山管理站靠近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一侧,有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滩,王有德决定把这里开辟为自己的新战场,进行二次创业。

王有德“二次创业”新战场

王有德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面对新的战场,一个人一个小集体难以再复制当年的奇迹,只有发动全社会参与,依靠更大的力量,才有可能在这场新的战斗获胜。

王有德组建了新的“创业”团队,2014年3月12日植树节那天,二次“创业”的王有德站在银川市人流密集的广场上散发传单,募集社会资金。100元、1000元、10000元……涓涓细流汇聚成河。

“这9年,没有靠国家,也没有靠政府,靠社会募集,靠自身造血,培育苗木来反哺生态治理,环境整治。”王有德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承诺,退休后的9年,在灵武市马鞍山辖区万亩荒漠化土地上继续推广“白芨滩防沙治沙”经验,植树130多万株,生态修复面积、治理面积是1万多亩,有效保护了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周边的生态安全。

每当客机起降,从悬窗俯瞰,除了远处一望无尽的荒漠,总能见到塔台附近大片大片整齐排列的苗木。“这里距离机场很近,原来都是滥采滥挖,还有老百姓农村盖房子用石料,造成这个地方的支离破碎,严重的水土流失。遇到沙尘天气,飞机起降不了。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站在新战场上,王有德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王有德退休后在宁夏银川河东机场旁边植树造林防沙治沙(远处为河东机场)

治理荒滩的同时,王有德逐步挖掘沙漠的经济功能,在防风固沙林内,种植了部分苹果、桃、杏等经果林。每到瓜果飘香的收获季,慕名而来的客人就能够免费品尝这些“治沙成果”。

防风固沙林内经果林种植成果

精神若相传 此生无遗憾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有德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科学治沙的探路人”。

改革先锋王有德

时光荏苒,如今的王有德已是快70岁的老人了,上山挖坑,植树造林,对于他来说的确吃力了,但“追求了一辈子,爱好了一辈子”的治沙人王有德,没有轻易向年龄服输。“现在我老了,70岁了,干不动了,再想说怎么抗沙,怎么与风沙斗争,那都是吹牛。我现在就想再坚持一会儿,创造一个教育后人的平台,让技术、经验、模式传承下去。”王有德决定再一次开辟新战场,再来一次“创业”——治沙育人,传承精神。

王有德植树造林工作照

王有德把国家发放的荣誉津贴投入到展馆建设,如今曾经二次“创业”的马鞍山基地已被打造成青少年劳动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党员现场教育基地等。儿子王立钧说,每年接待参观学习的参观者上万人次,“像最近2周来学习的每天都有3、4波,有时多的时候能有6波以上。”从2015年1月以来,王有德的教育基地已接待国内外近9万人次参观学习。

小学生们向王有德爷爷请教栽树的方法

从沙漠治沙、到荒滩治理再到宣传科普,王立钧见证并经历了父亲的每一次“创业”;从被逼迫防沙种树到主动帮助父亲科普宣教,王立钧习惯并且接过了父亲的旗帜。让娃娃们了解和热爱农业、林业和治沙事业,把几代人经过奋斗形成的“治沙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下去,是王有德的心愿,也是王立钧的志愿。“大家都想来向他学习,见到他以后一个是要听他给讲党课,要亲身经历讲,父亲现在因为年龄大了,精神上、身体上都吃不消。这块工作我们就把它就分担下来。”

全国关工林活动现场学生合影

我问青山何日老,青山问我几时闲。我见众山皆草木,唯有见你是青山。

“我一看到这些树活得这么好,这就是我种下的,心里就很坦然、很踏实。”王有德觉得自己这辈子没搞虚的,没搞假的,活得踏实。

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树木在干燥秋风中徐徐摆动,王有德说,植物比我们人类伟大,“这一草一木是保护大地,为生态,为大地做贡献,它们的贡献要大于我们。如果我们不保护好它们,下一代就没希望了,后人就没希望了。”

王有德写下的“生命不息 治沙不止”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