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中,学生们手持标本袋,踏着露水深入红松林;正午的阳光下,他们跟随护林员记录树木生长数据;傍晚的篝火旁,他们围坐分享一日所见所感,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生态观察的惊喜发现。近日,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东北林业大学多个学院的近700名师生开展生态文明特色实践课。他们将教室搬到林海之间,让学生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深化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学习森林演替知识
作为东北林业大学直属教学科研基地,3年来,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接待校内外师生近1.2万人,成为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大课堂”。
特色实践 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高地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总面积12133公顷,地处小兴安岭南段。保护区以原始红松林为代表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有大量动植物和真菌物种。作为重要的科研、教学与实践平台,保护区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每年接待大量学生开展实习与研学活动。
自2022年东北林业大学系统构建生态文明特色实践课程体系以来,凉水保护区持续发挥其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成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平台。
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凉水保护区系统开展了生态文明特色实践教学工作。保护区依托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开设了“入场第一课”“体验护林员的一天”“探秘红松球果”等特色课程。
“入场第一课”不仅是生态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导入课。其中,“传承张子良精神”“小兴安岭抗联斗争史”等特色课程,将红色文化、林业精神与生态文明理念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
“体验护林员的一天”让学生们跟随一线防火护林队员深入林区,亲身体验林业工作者的艰辛与坚守。这种沉浸式教学不仅传授专业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和生态责任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经过3年的持续建设,凉水保护区目前已形成包含10余门精品课程的成熟体系,教学内容涵盖森林生态观测、动植物保护、生态修复等多个专业领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
今年9月,凉水保护区基层教学组织正式获批成立并举行授牌仪式,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教学组织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保护区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
机制创新 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全员参与的教学团队,让教学更有温度。凉水保护区组建了包括高学历青年职工、经验丰富的护林员、支林计划学生在内的多元化教学团队。这种配置打破了传统教师队伍的界限,实现了专家学者与一线实践者的优势互补,为思政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全过程质量保障,让实践教学更科学。从课前准备到课后反思,凉水保护区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了讲好“探秘红松球果”这一课,凉水保护区管理局从去年秋天就开始准备,收集红松球果。最终,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深入地感受大自然的奥秘,实现在自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全方位的资源整合,让育人氛围更具影响力。凉水保护区统筹教学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将学生公寓、餐饮中心、实践基地等场所都转化为育人空间,实现了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的育人氛围。
跨校协作 拓展生态文明教育辐射力
东北林业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面向本校学生,更吸引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参与,形成了跨校协作、学科交融的育人新格局。截至目前,学校已组织3100余名大一新生走进帽儿山与凉水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特色实践课程。
“东林人用专业破生态难题、以坚守护绿水青山,这份扎根生态矢志不渝的执着,与我的家乡和田防沙治沙的坚韧深深契合。”东北林业大学2025级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热依娜·哈里别提在参加完生态文明特色实践课程后,分享了她的感受。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4级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周子淇也深有感触:“亲手触摸树皮的纹理,观察林下植物的共生,才真正读懂了生物多样性。”
凉水保护区基层教学组织的成立,为全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凉水保护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只有沉浸其中、体验式学习,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大自然,更好践行学校以林育人、以生态育人的课程理念。”凉水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于纪航道出了林场全体教职工的心声。
3年来,凉水保护区通过扎根林海的生态文明特色实践课,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专业教学,在山川林木中落地生根,展现了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为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者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孙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