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强化草原修复筑牢绿色屏障

2025-04-30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明确2025年重点工作、编制中长期规划,我国草原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强化草原修复筑牢绿色屏障

草原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自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将草原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过6年多的努力,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尽管全国草原生态状况已走出低谷,实现了由本世纪初的“整体恶化”到当前“整体改善”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高寒高海拔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修复治理难度大,目前仍有约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退化,草原保护修复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国家林草种质资源保存库内蒙古分库 内蒙古林草局供图

◆着力解决草种“卡脖子”问题

草种是国土绿化和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目前,我国正布局建设‘1个中心库﹢ 20个资源圃’的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1个中心库即国家林草设施保存库(内蒙古分库)已经开始试运行,20个国家草种质资源圃已经布局;组织编制了30个主要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指标,为育种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林草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赵兵告诉记者。

为统筹推进草种业全链条发展,国家林草局将草种业发展纳入《“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和《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方案》重点任务,启动了第一次全国林草种质资源普查,首次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草种目录》,成立了国家林草局第一届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建立起国家和省两级品种审定制度,确定了30处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

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新建近60万亩的草种繁育基地,年产优良乡土草种近2.5万吨,有力地支撑了“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草种需求。形成了青海20万亩披碱草种子、内蒙古10万亩羊草种子等大规模优良草种扩繁基地,涌现出一批草种业龙头企业和亮点项目。

当前,我国草种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各类草种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特别是生态修复急需的优良乡土草种依然供应不足。为破解我国生态草种优良品种少的“卡脖子”问题,2022年,国家林草局部署实施了“草种优良品种选育”揭榜挂帅项目,面向社会公开张榜,组建联合攻关团队,研发乡土草种组配﹢微生物菌肥模式,选育出“中科10号”羊草、“中林育5号”野牛草、“腾格里”牛枝子等15个国家级审定品种,构建配套原种繁育技术体系,成功突破草种存活率低、修复效率低等瓶颈问题,单播建植当年植被覆盖度超过60%,提高草地生产力80%以上,广泛应用于内蒙古、吉林、甘肃、新疆等地退化草原、沙化草原、重度盐碱化草地修复,实现草原生态、生产、生活多重功能协同提升。

下一步,我国将把加强优良乡土草种选育和提升草种生产供给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着力解决草种“卡脖子”问题,“力争到2030年,生态修复用草种和饲草草种国产自给率达到75%。”国家林草局科学技术司二级巡视员佟金权表示。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开展草原综合监测工作,针对乌拉盖草原植被的不同特点,及时测定植物种类、高度、盖度、产量等信息,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提供基础性数据。姚志强 摄

◆推动草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如何用最小的资源要素保障,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国家林草局将承担的矿藏开采,工程建设征收、征用或者使用草原许可事项,委托省级林草主管部门实施,整合优化审批层级,提高审批效率,委托实施后,平均办理时长比委托前提前5个工作日。配合自然资源部积极推动建设项目用地用林用草联动审批,印发“林草要素保障八条”,明确重大项目、富民兴边工程实行用草审核分段办理和先建后办手续,开辟保供煤矿使用草原审核绿色通道。

同时,林草部门主动对接发改、能源及交通等部门,提前介入重大项目核准、重要规划编制及大型矿区范围核定等环节,合理提出节约集约使用草原意见。单独或指导地方印发支持和规范光伏产业使用草原政策文件,推动光伏项目重点聚焦沙化退化草原,在全力确保项目用草、降低用地成本的同时,明确要采用“草光互补”模式,开展光伏板下草原生态修复,实现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此外,通过草原违法图斑判读、“双随机、一公开”等检查,从严加强建设项目使用草原过程监管,对违法占用草原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查处态势。采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进行动态检查,确保委托审核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在内蒙古自治区,治理草原超载过牧问题被摆在与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同等重要的位置,一体化推进。

2024年,内蒙古选取17个旗县开展解决草原过牧试点工作,探索出规模化集中养殖、区域性冷季异地代养、饲草料中央厨房建设等十种有效分流模式,试点旗县分流超载牲畜376.9万羊单位,草畜平衡指数从23.9%降到10%以下,草原过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将草原生态补奖资金管理权限从农牧部门调整到林草部门,建立健全该项奖金发放与农牧民履行义务挂钩机制,并投入1.1587亿元支持草原网格化监管工作。

在充分吸纳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内蒙古印发全面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实施方案,计划用2025年一年左右时间集中攻坚,使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降到10%以下,基本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当前,内蒙古草原已经进入不少于45天的‘带薪休假’休牧期,超载牲畜正在进行有效分流,饲草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农牧民科学养牧、保护草原的观念也在不断增强。”内蒙古林草局副局长武国庆介绍。

◆2025年抓好七项重点工作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围绕持续提升草原生态质量,林草部门将抓好七项重点工作:

一是编制草原保护发展中长期规划,科学谋划“十五五”草原保护发展目标举措和重大项目;二是依托“三北”“双重”等工程项目,持续加强草原生态修复,继续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重点推进联防联治区域项目、331国道万里阻沙带项目和央企实施浑善达克南缘综合治理项目;三是抓实种草改良和草种基地建设项目,完成种草改良面积4000万亩以上,新建草种繁育基地30万亩,生态草种供给能力提高到3万吨,进一步提高国产草种自给率。四是强化草原资源监管,以打击毁草开垦违法行为为重点,不断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持续推进超载过牧治理,研究制定基本草原划定和保护管理政策措施,推动完善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五是深入落实部局融合,扎实推进草原改革,高质量完成草原普查,谋划布局退化草原分级治理,总结推广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模式和经验,进一步推进国有草场、草原公园和红色草原建设;六是践行大食物观,积极谋划以高标准人工草地建设为重点的草产业发展思路,以优质牧草供给有效缓解草畜矛盾;七是发挥草原要素保障支撑作用,高效做好国家重点项目用草要素保障,研究制定草原定额管理制度,规范“草光互补”项目建设管理。

“十五五”期间如何推进草原保护修复进程?

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司长李拥军透露,“十五五”期间,草原保护修复工作将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和利民”的新要求,更好统筹草原生态、生产、生活的关系,系统推进草原保护修复、合理利用和草业发展,以稳定草原数量、提高草原质量、盘活草原存量为目标,以推动草原高水平保护与草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行分区施策、分类管控、分级治理,系统构建草原功能分类管控制度体系,形成草种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的生产体系,同步建设完备的草原资源保护体系和发达的草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宋梅)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