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由中国湿地博物馆主办的“在河之洲:中国湿地保护成就展”在杭州正式开幕。国家林草局华东院湿地志愿服务队10余名志愿者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展览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和志愿服务,帮助公众深度了解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的辉煌成就,凝聚生态保护的社会共识。
以展为媒:沉浸式展现中国湿地保护新智慧
本次展览以“候鸟迁徙”为主线,通过“它们、他们、我们”三大单元,巧妙串联起湿地保护的受益者、行动者与参与者,系统解答“保护谁、谁来护、如何护”的核心命题。展览突破传统展陈模式,融入众多科技元素,制作仿生碳纤维结构的“赛博朋克”飞鸟装置,栩栩如生;沉浸式场景复原红树林湿地等典型湿地类型,营造多元视觉效果;结合160度环幕影院与互动游戏,生动展现中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守护候鸟栖息地的同时,实现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志愿赋能:多维服务点亮专业化科教新场景
作为本次展览的科普顾问,华东院组建专业团队,在筛选全国湿地保护典型案例、把控展陈内容科学性、构建多维度知识体系等方面,为展览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提供坚实保障。在展览策划阶段,为实现湿地保护成就以更加立体、深入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华东院志愿者从陈列逻辑、知识准确性到解说文本,进行全流程的精细把控;针对展陈中的专业术语与数据,组织了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专家进行多轮严格审核;结合一线工作经验,为本次展览提供珍贵的影像资料,精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湿地保护样本,使保护行动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在展览布置阶段,华东院精心筛选监测无人机、便携式水分测量仪、溶解氧测量仪等湿地调查装备、《杭州市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杭州市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材料》、湿地外来入侵物种标本等典型湿地调查规划成果作为展品在湿地保护行动专栏展出,展现湿地保护工作者的幕后心路历程,推动展览成为公众理解湿地保护的知识窗口,为自然教育提供更多“接地气”的优质内容,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长效合作:构建湿地保护“教育共同体”新篇章
作为全国首个以湿地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承担了普及湿地知识、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使命。华东院充分发挥“国家队”优势,与中国湿地博物馆构建紧密的“教育共同体”协作模式。通过建立常态化战略合作机制,持续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自然教育服务。截至目前,双方已联合推出“自然印记”植物标本制作、湿地通识分享、“世界湿地日”、“世界土壤日”、“大咖小课”品牌活动,华东院近30名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深度参与志愿服务,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科普实践。
湿地保护是社会性、公益性事业,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未来华东院将持续发挥技术支撑与人才优势,加强湿地保护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与中国湿地博物馆共建湿地自然教育新模式,通过常态化志愿服务等形式,推动湿地保护理念走进大众,助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魏姿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