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揭示毛竹林如何实现群体抗旱

2025-05-20   来源:中国林科院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天然林生态研究团队以干旱5年毛竹为对象,采用原位同位素标记法,首次量化了干旱对亲代毛竹新碳分配和资源共享策略。这一研究发现为揭示大型克隆植物群体抗旱策略和干旱诱发树木死亡机制奠定基础。

毛竹是我国重要的人工林资源。毛竹地下系统是相互连接的网络结构,其新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分配和转化不仅仅在植株组织之间,而且发生在不同分株之间,其共享策略对毛竹抵御干旱胁迫有重要意义。研究从分株距离、分株年龄、功能碳库、土壤碳组分等角度阐明干旱影响新碳分配格局但不影响新碳运输速率,地下新碳水化合物的分配比例取决于干旱下根系功能与其性状可塑性间的权衡,根系在碳需求较低时优先消耗贮存的碳水化合物。这一结果也验证了毛竹在干旱条件下以牺牲生长的方式优先存储,优先自给少量共享的保守策略,实现毛竹群体抗旱。研究结果对理解大型克隆植物群体抗旱机制和灾后竹林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成果论文于近日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Ecology上发表,题为“Drought Decreases Carbon Flux but Not Transport Speed of Newly Fixed Carbon from Leaves to Sinks in a Giant Bamboo Forest(干旱降低大型克隆植物毛竹新碳固定量但不影响从源到库的传递速度)亚林所研究员葛晓改为第一作者,亚林所研究员周本智、台州学院教授于飞海、瑞士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所研究员李迈和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国林科院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