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国新办就“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图文实录)

2025-05-21   来源:国新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5月21日(星期三)下午3时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自然资源领域代表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以下是记者见面会实录。

中外记者见面会现场(赵一帆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张红菊: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提出20周年。这些年来,我们大力践行这一重要理念,构建了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

今天我们就请来了自然资源领域的五位优秀代表,请他们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大家进行交流。他们是: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王娟惠女士,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先生,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陈琳女士,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 赵炎平 先生,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李玉花女士。

下面,我们请五位代表依次简单地作一下自我介绍。首先,有请王娟惠女士。

王娟惠(徐想 摄)

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村级田长 王娟惠:  

大家好!我叫王娟惠,是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东安村村委会主任,也是我们东安村的田长,我们田长的主要职责就是要把耕地保护好。

我自担任田长以来,把耕地保护写入了村规民约,纳入了网格化监管体系,还建立了一支巡查员队伍。同时,我们东安村率先构建了人工监测、卫星影象、无人机等空中监测相结合的综合耕地监管模式,这样就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确保早发现、早制止。在守牢耕地红线的同时,我还积极推进耕地建设保护,开展了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整合形成了优质耕地超1500亩,并实现了统一流转、规模化经营,既保障了粮食的安全,又提升了土地效益,还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如今的东安村是“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村民们安居乐业,我们东安村也被浙江省评为“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在此,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有机会到我们东安村走走看看。谢谢!

张红菊:  

谢谢娟惠。确实,耕地是最宝贵的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感谢娟惠田长和她的村民们所做的有益探索。下面,有请丁正江先生作介绍。

丁正江(徐想 摄)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 丁正江:  

大家好,我叫丁正江,来自全国唯一被国务院授予“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是一名扎根一线26年的基层地质工作者。

大家都知道,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我的工作就是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像“地球医生”一样诊断地球结构,探寻资源能源矿产。记得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我们吃住在野外,每天看岩芯、理数据、查资料,一连好几个月不回家。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守,我参与探获了大中型以上矿床11处,累计为国家提交金矿1300多吨。如今,作为山东省地矿局金矿找矿创新团队负责人,我牵头建设了自然资源部深部金矿勘查开采技术创新中心,为地质找矿搭建了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地矿六队全体地质工作者亲切回信,我们无比激动,也倍感振奋。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工作,为国家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谢谢。

张红菊:  

谢谢正江。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正江队长和他的同事们多年的坚守令人非常感动。下面,有请陈琳女士作介绍。

陈琳(徐想 摄)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院长 陈琳:  

大家好!我叫陈琳,是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的院长,也是一名乡村责任规划师。我从事规划行业26年,参与了“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空间方案编制,还有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等规划工作。  

在大家眼里,上海是繁华的都市,在我眼里,上海的乡村藏着很多“宝藏”。近十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发起了志愿者团队,开展“乡村责任规划师”行动,我们秉持着老一辈规划师们的“铁嘴、铁笔、铁脚”三铁精神,我们进镇入村,走进田间地头,开展乡村调查,摸民情、听民意、聚民策,我们的脚步遍布了4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郊野地区。当我们走过荒野的小径,坐着石船去寻觅荒野秘境的时候,欣喜地发现乡村里还藏着千年的江南农耕遗存。这时候,我们就去查阅古籍,访谈专家、匠人,学习如何小心翼翼地去保护我们的江南遗存。同时,我们也把调查出来的乡村古建筑、古街、古桥、古树,以及现在还活态传承着的乡村文化风貌等,把它们整理成百万字的上海特色村落风貌纪实丛书。我们还编制了“沪派江南”乡村规划,还有湿地规划。今天我带来了一张图,这张是乡村荷露图,它展示了我们“沪派江南”的诗意画卷。  

未来,我也将继续为上海超大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空间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乡村责任规划师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心之所向,行之所往,梦之所达”。谢谢!  

张红菊:  

谢谢陈琳。陈琳女士和规划师志愿者们脚上带泥,鞋上沾土,走遍了上海乡村,用双脚丈量阡陌,为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绘就规划蓝图。下面,有请赵炎平先生作介绍。

赵炎平(徐想 摄)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 赵炎平:  

大家好!我叫赵炎平,是一名极地工作者,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我曾先后担任过“雪龙”号和“雪龙2”号的船长,现在是极地中心船舶管理中心主任。到目前为止,我一共参加过12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任务。  

提到南极科考,大家应该非常感兴趣,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这项工作其实是非常艰苦的,有时候甚至是充满了危险。在担任船长期间,我和同事们需要面对咆哮的西风带、危机四伏的冰山、常人难以忍受的极寒等挑战,还要面对长时间在海上航行的寂寞。但是我们这份工作不仅是为南极科考站的物资和人员运输以及科考站建设提供了保障,还让各国科学家在南北极拥有了一个可以移动的海上实验室,我们感到十分满足和欣慰。我还有幸全程参与了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的设计、建造、设备调试等相关工作。“雪龙2”号的入列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开启了“双龙探极”的新模式。我今天也为大家带来了我们“雪龙2”号的模型,是1:300的。(展示)这艘船总长是122.5米,宽度是22.3米,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5000吨,具备首尾双向破冰的能力,能以2-3节船速连续破冰1.5米+0.2米积雪。今后,我和我的同事们将继续守护好“雪龙”号和“雪龙2”号,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有力的支撑。谢谢。  

张红菊:  

谢谢炎平。极地科考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感谢极地工作者们不畏艰险严寒,拼搏奋斗。下面,有请李玉花女士作介绍。

李玉花(徐想 摄)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 李玉花:  

大家好,我是来自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的一名生态护林员。  

我的家乡就在独龙江边,自然资源很丰富,森林覆盖率超过90%。我在2016年成为了生态护林员以后,一直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山。巡山是很困难的,遇到下雨天,路特别滑,摔跤也是常有的事情;夏天林子又闷又热,蚊子又多,独龙江的蚊子特别毒,咬上一口立马起包、会肿。我们巡山时,遇到来山林里的人,就会去提醒他们,山上不要使用明火,不要抽烟,不要挖野生药材等。我们去巡山,一天走在山林上,回到家已经天黑了,也很累,但是看到林子平平安安,心里面就很踏实、很高兴。  

我这几年做护林员的同时,也带动了村里面的妇女成立了独龙毯合作社,还和村民们发展林下产业,村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了。谢谢。  

张红菊:  

谢谢玉花。确实,我们守护绿水青山,离不开广大生态护林员,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可能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现在我们进入答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我想请各位代表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谈一谈是如何通过具体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谢谢。  

陈琳: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谈起生态绿色,我印象非常深刻。在2014年,我们开展上一轮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时候,就有团队提出来,上海的生态绿色和国际大都市比起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我们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时候,生态之城建设目标就应运而生。  

美丽中国,规划先行。从总体规划的“环、楔、廊、园、林”结构性生态空间的规划,到后来开展生态修复、海岸带保护利用以及湿地规划,我们始终因地制宜为市民提供身边更多的绿色空间。在城市,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景观好不好看。现在我们更倡导用自然而然的方式去保护生物多样性,营造动物栖息地及小微生境。在郊野,我们和农科院的团队一起研究适宜茭白、芡实、菱角等本土作物生长的空间,还去研究湿地保护方面的行动规划。我们划定了保护小微生物的毛细河流,以及自然坑塘、水面、湖荡等,包括我们家门口的一些湿地。我们希望通过营造更自然、更生态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的空间品质。  

为了塑造更美丽、更韧性的海岸带,提升上海抵御台风以及极端天气的能力,我们摸排了上海陆域海岸线,努力地去寻找这个岸线里面可以开展生态修复以及微地形塑造综合利用的空间,我们希望为上海打造“超级生态堤、最美海岸带、市民好去处、都市后花园”。谢谢!  

赵炎平:  

我也来谈一谈。大家都知道,极地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的极地考察工作也是根据这些来做的。南极考察活动始终严格遵循南极条约体系要求,积极保护南极生态环境。以我们秦岭站建设为例,在项目启动之前,我们编制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施工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干扰。另外,我们在施工区还实施了24小时生态监测,实时预警企鹅、海豹等动物的活动信息,全力保护当地的生物种群。我们的科考破冰船则装配了先进的防污染设备,尽量减少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南极考察活动,始终坚持“低干扰”和“最小必要”准则。全体考察队员上站之前需要通过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在科研样品采集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采集量,最大限度减少对当地生态的影响。谢谢!  

李玉花:  

从生态护林员的角度,我也来说一说。独龙江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动植物资源很丰富。2016年我成为护林员后,参加了很多培训,学习了相关知识。一年巡山护林,要一百多次。我们巡山的时候,有时候下雨,上山时穿的鞋子很容易烂,一年要穿烂10多双鞋子。我们每天巡的山在国家自然保护区里,巡山的时候,植物、动物有很多,植物有重楼、黄精、白及等很多野生药材。以前很多外地外村的老乡来挖我们的药材,我们看见他们,跟他们说不要挖野生药材,有些老乡不理解,说这个是共同的家园,为什么不可以挖?我们就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正是因为是共同的家园,所以才不可以挖。通过这几年的宣传,我们那个地方就没有发现挖野生药材的老乡了。谢谢!  

丁正江:  

我从地质角度谈谈这个问题。在工作中,我们是通过推广绿色勘查技术,把生态保护融入到地质勘查全过程。  

在勘查中,我们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控制度”:在勘查设计阶段引入了生态影响预评估机制;勘探过程中,我们通过运用新技术方法,比如定向钻进,在一个地方进行多个钻孔施工,这样就减少了对地盘的占用;需要破土取样时,我们利用浅钻代替挖槽,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勘探后利用草皮移植、土壤回填等技术,把地表恢复如初,甚至有的地方比原先土更肥、草更绿。  

我们还开展了大量矿山修复工作。在修复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矿山诊疗一体化”技术,就是先通过无人机航测给山体“体检”,再量身定制修复方案。针对矿山地貌的不同特点,我们采用特定的修复技术,这样就最大程度保证了后续的修复效果。近年来,我们修复矿山矿坑70多处,复绿山体近500公顷,把原先的废弃矿区变成了生态公园,每年还能固碳约3400吨,“大地伤疤”变成了“生态绿肺”。谢谢。  

王娟惠:  

我也来谈谈这个问题。像我们东安村在实施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时,不是简单地追求面积要达到几百亩、几千亩,而是将耕地、林地、水系、道路设施甚至是农民建房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布局去规划,就是把耕地保护放在乡村发展的整体中去统筹考虑,让耕地保护变得更加科学、可控。  

此外,我们在符合耕地用途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了轮作、套种等“水稻+”模式,再植入科教研学、农事体验等新业态,让优质农田发挥最大的效益。  

我们还动员大家一起保护耕地,比如设立了耕地保护积分超市,村民在参与巡田管护后就可以获得一次积分,积分积累到一定数字后,就可以兑换相等的农资,这样村民对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就很高,整治后的农田还成为了乡村独有的一道风景线。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提问(栾海军 摄)  

海报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想提给丁正江先生。我了解到,当前正在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请问丁正江先生,作为基层的地质队伍,我们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如何贡献地勘队伍的力量?谢谢。  

丁正江: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回信中,勉励我们要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