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三北精神 | 太皇山的绿

2025-07-1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太皇山是陕西省吴起县铁边城附近的一座小山,但却是方圆几十里最高的一座山。站在这里,附近几十里大大小小的山包尽收眼底,只见山连着山、山套着山,连绵不断,苍茫旷远。

正是初夏,我们开车沿土路直接上到山顶,搭眼从这里远望,只见远近一片绿色,郁郁葱葱,一些村民屋舍掩映在绿树中间。近看,满山遍布着油松、侧柏、山桃与山杏树,间或夹杂着一些柠条,每一棵树都长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给这陕北的山梁沟峁平添了一份绿油油的生机。

“这些山你现在看到全是绿的,全栽上了树,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都是光秃秃的。”李树和说。

李树和栽的树已经结果

“我是在这个地方长大的。原先,不要说有树啦,连草也没有,光秃秃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洼,一到春天,风一吹,黄土沙尘,连人都看不到,更别说植树造林了。”

“那你咋会想到植树的呢?”我问他。

李树和告诉我,他早年是生意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机遇,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很是赚了一笔钱。但是在“三北”防护林三期工程实施期间,国家大力提倡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放开了林种树种限制,允许营造经济林,相应的,吴起县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他当时听到这些以后,就有过在家乡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念头。但促使他真正下决心造林的是另外一件事。2013年,村里一位本家去世了,他回家参加葬礼。但就在老人埋进黄土的一瞬间,他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他觉得人活一辈子不过如此,最后埋进黄土,没了声息。而自己呢,目前还有一点能力,那么,能不能干点什么事,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呢?“我当时想到的这个念想就是植树造林,让附近的山山峁峁都坡上绿装,彻底改变村子面貌,改变这里的自然环境。”

“当时我在想到这些时,眼前甚至出现了一幅绿油油的喜人场景,感觉到全村都成了绿色。”他笑着说道。

但是,现实却是极为残酷的,李树和的家乡李台子村地处吴起与定边交界的毛乌素沙漠边缘,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常年干旱少雨、灾害频发,村民为了生计,大多数外出打工,曾经400多人的村子只剩下几十个老弱病残。再加上那个时候水路不通,栽树自然相当困难。

李树和是村里的能人。他做生意这些年,时刻不忘众乡亲,村里只要谁家有困难了,只要开口,他就没有不答应的。时间长了,他给村里人留下个好印象,有什么事大家都爱跟他说,他有什么事也爱和乡亲们叨叨。

但是,当乡亲们听到他有植树造林这个想法的时候,都表示反对。大家认为在李台子村造林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事,即使造了林也不得活,劝他别费那个事。再说当年他已是近60岁的人了,有点积蓄,应该游山玩水、尽情享受生活才对,何苦弄造林这事?

但当时的李树和铁了心,他不顾一众亲朋反对,说干就干。2015年,在当时县里实施的政策支持下,他一次性流转全村退耕地、“四荒地”和沟洼地2.5万亩,个人承包12年。他发誓要用6年的时间把树全栽上,把村子变成绿色,给子孙后代留个全新的李台子村。他注册成立了树和家庭林场有限责任公司。从此,他从一个生意人变成了一名“专职”种树人。

成立公司后,村子留守的群众就成了他公司的工人,他每天和大家一起上山、爬坡、背树苗、担水、浇树,带领群众上山植树造林。

可是,李树和的这份造林热情却被泼了一盆凉水。2015年到2016年,由于吴起县连续两年干旱少雨,他栽种的上万亩油松全部枯死,损失高达200万元。这两年的所有投资全部打了水漂。

这些困难没有吓倒李树和,他及时总结经验,修建了蓄水池,接通了高压电。同时,他多方奔走,聘请林业、农业、气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在专家的建议下,他选择了最适宜当地气候条件和适宜环境的山桃、扁桃、山杏、柠条等经济林作物开始进行大面积种植。到了这个时候,他的绿化之路也开始由原来的盲目热情走向规范,变得更加成熟。

就这样,他一干就是6年,在这6年期间,他和村里50多户群众建立了合作劳务关系,他带领他们植树,同时付给他们劳务费。6年过去了,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给全村的山山洼洼披上了绿装。6年间,他共造林2.5万亩,其中,景观林占75%,经济林占25%。期间,他卖苗木、平坡地、发劳务,累计投资600多万元。

绿色满坡

6年的时间,当初栽的那些易成活的山桃、山杏转眼间就长大了。它们一到春天,就绽放新绿,开出满眼的碎花。到了秋天,这些山杏、山桃的累累果实挂满了树枝。这时,村里群众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捡山桃、山杏,然后卖给药材收购商。

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李树和与村民签订的协议规定:承包12年内,家庭林场的林木和效益归李树和所有,合同到期后所有林木及收入按照林地权属关系,无偿归村民所有。按照这份合同,12年以后,村民个个就有了自己的收入来源,有了自己致富的金钥匙。按目前的市场价格,村里群众每年单就山桃、山杏这一项,每亩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村里一些群众仅此一项收入就可达万元。

为了带动村经济,李树和还率先在向阳平缓的地方建了300亩苹果园。那天我们经过他的苹果园,十几名工人正忙着在果园里干活。李树和对我说:“这里的人没有种苹果的习惯,我先种一些,给村民们带个头。让他们看看究竟如何。”他乐呵呵地说。

我顺便拦住了一位工人,跟他聊天,一问才知道他姓刘,已跟着李树和植树多年了,单是每年的劳务费他都挣了不少钱哩。说起李树和,他笑着对我说:“李树和常和我们开玩笑,说看着今天是我们给他打工,其实他是给我们打工哩,现在植树10年了,再过2年,树都成我们自个的了,收入也都是我们的。”说着他笑了,看来这位姓刘的老汉已经在憧憬自己家以后的好生活了。

在李树和的带动下,许多当地的群众也加入植树造林的大军当中,至少在吴起县铁边城镇就建起了4个家庭林场,目前已带动群众完成造林面积8万多亩。可以说,我们站在太皇山顶上所看到的这满眼的绿色,其中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李树和用自己的行动,为李台子村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为村中的百姓开拓了一条致富之路。也正是李树和他们在山梁沟峁植起的这一棵棵树,在黄土地酿造的这一眼眼绿,才为中国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为人们抵挡着风沙的侵害,改善着生态环境。

此刻,太阳就要落山了,我们准备下山。这时,我发现,就在我们身旁,就在太皇山顶,有一处通信设施,外围砖砌的白墙上,刷着几个红色的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太阳斜射过来,几个字熠熠生辉,格外醒目。(侯波/文 李树和/供图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