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百万森林计划”让绿色梦想成为现实

2025-07-1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2009年,中国绿化基金会携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组织共同发起“百万森林计划”。项目以沙漠锁边林建设为主,同时实施修复退化林分、补种补植乡土珍贵树种等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先后在甘肃、内蒙古、辽宁、重庆、江西、北京等地,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造林绿化工作,开展生态修复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多样性、持续性,助力当地绿色发展。

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沙漠锁边林行动”为村庄和农田成功阻挡风沙侵袭,让曾经的“沙窝子”焕发活力。在辽宁,“守护红松林行动”通过栽植红松混交林修复辽东山区红松林生态,提升辽东森林质量。在重庆,“绿化长江重庆专项”聚焦长江大保护,补植补造乡土珍贵树种,与林场社区及当地居民合作,助力乡村振兴。

过去15年,“百万森林计划”累计种树超过1500万棵,曾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全球民间组织最佳实践案例、2021年度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年度活力慈善公益项目等荣誉。

生态修复行动有力

“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事,就是种树。”2018年,在腾格里沙漠土生土长的牧民孟克那生开始参与“沙漠锁边林行动”项目,在内蒙古阿拉善种树。此后4年间,孟克那生没有像其他牧民离开牧区到城里生活,而是选择留在沙漠,和更多爱心公益人士一起种树,从自己种树,到带领兄弟孟克巴依尔一起种树,共栽种8000亩花棒。

花棒长得比人还高,收入从单一牧业走向多元,生活也越来越好。孟克那生家盖了新房子,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百万森林计划”改变了兄弟俩的人生,也改变了当地生态。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风吹过连绵的沙丘,卷起细密的黄沙,似乎在不经意间,就将农田或村庄掩埋。

2009年,“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行动”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开始实施。

在内蒙古阿拉善项目区,栽植以花棒、梭梭、沙拐枣为主的沙漠锁边林;在甘肃民勤,栽植以梭梭为主的农田防风固沙林,守护农田与村庄安全。截至2024年,两个项目区分别完成种植面积12万亩、6.4万亩。

《“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行动项目成效评估报告》显示,锁边林项目共种植超过1000万株树木,修复荒漠化土地1.1亿平方米,相当于15219个标准足球场,有效减少了西北风沙策源地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次。

红松退化林修复是“百万森林计划”的又一项重大行动。

红松是北温带顶级森林群落,辽东拥有全国最早种植的大面积人工红松林。长期以来,受自然灾害、过度开发等因素影响,大片红松林一度面临退化风险,退化林分修复及森林质量提升显得愈发迫切。

2020年,“百万森林计划”与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共同发起“红松林守护行动”,旨在修复退化林分,助力林下经济发展、农户增收。这是中国绿化基金会第一个森林可持续经营公益项目。

目前,已完成造林1146亩,共栽植红松等苗木22万余株,林下套种的山野菜刺龙芽成为农户参与项目建设实现短期增收的重要来源。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庆永川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城市,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地位重要,天然桢楠次生林现存面积全国最大,拥有国家级桢楠种质资源库1个、市级保障性苗圃1个。2018年,“绿化长江重庆专项”在永川国有林场开始实施,是中国绿化基金会首个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

项目以改造遭受松材线虫病害的马尾松林分及废弃的茶叶梯田为主,对生长良好的常规树种森林加大抚育,充分利用林间空地,补种补植桢楠、赤皮青冈等乡土珍贵树种,将马尾松林和废弃茶叶梯田逐步改造成珍贵优良大径材混交林,形成以珍贵树种为优势树种的混交林。项目2018年实施以来,已累计种下30万余株以桢楠为主的乡土珍贵苗木。

以项目为平台,“百万森林计划”始终坚持“三绿”并举、推动森林“四库”联动,按照“北方扩绿、南方提质”的林草工作思路,扎实开展生态修复提升行动,赋能美丽中国建设。

生态成效持续显现

甘肃民勤县昌盛村,风沙天气一来,沙子像瀑布一样从屋檐流下来。以往,这几乎是当地村民生活的日常。

没有防护林网阻挡,沙丘一年流动10米很正常。在村庄和农田外围的沙漠边缘、过渡地带等,栽种防风固沙植物,形成一道绿色防护带,把流动沙丘“锁”住,阻挡其继续前进扩张、侵蚀农田和家园。这就是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行动要完成的使命。

两个项目区所在的阿拉善、民勤,自然环境极为严酷,年均降水量约200毫米,年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左右。要种树,只能选择梭梭、花棒这类超强的抗旱灌木类植物。它们的根系特别发达,梭梭根系甚至能深达地下10米,像一张巨网牢牢锁住沙土;枝条细密、冠幅大,能有效减缓近地面的风速,拦截被吹起的沙子,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

如今,从空中俯瞰阿拉善项目区,沙丘与沙丘之间的一个个坑洼都被绿色“填满”了,变成了一个个绿色网格,像一张巨大的绿网成功将连绵沙丘牢牢缚住,再也无法流动了。

项目坚持科学治沙,以水定绿,不种乔木品种,采取低覆盖度种植模式,每亩平均种植40棵左右抗旱性强的混交灌木品种,已成功固定沙丘,综合成效显著。

“腾格里沙漠锁边行动”持续10年,种植总面积超过18.4万亩,早期种植的花棒和梭梭已进入“壮年”。项目成效评估报告显示,每年,阿拉善的花棒林固沙19.59万吨,民勤的梭梭林固沙47.82万吨。

风速变小了,风蚀减弱了,土壤改善了,水分增加了,原本难以扎根的本地野生植物也开始逐步回归。

在阿拉善,花棒平均保存率高达83.3%,区域植被覆盖度大幅增加,除常见的沙生植物,更有牛心朴子、百花蒿、沙芥等近危物种出现,构成多层次植物群落。

在民勤,5年以上的梭梭林平均保存率为86%—94%,消失多年的黄花补血草、猪毛蒿等原生草本植物重新出现,白刺、红砂等多年生灌木也再次萌生。

项目区生物多样性恢复后,如果用经济价值衡量,生态价值超过566万元。

随着树龄增长,固碳量也随之攀升。通过测量植物的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科学家们计算出,阿拉善的花棒林总共固碳约40.47万吨,民勤的梭梭林固碳约25.79万吨。按照2024年碳交易市场价格估算,两个项目区每年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创造经济价值约259万元。随着植物生长,固碳能力还在稳步提升。

在重庆,“绿化长江重庆专项”在低质低效马尾松纯林林下,套种桢楠、赤皮青冈等乡土珍贵树种,实施“桢楠+本土树种”“桢楠林苗一体化”“大径珍贵树种培育”3种经营模式,有效改善林分结构,林分质量正向提升,实现了结构失衡、效能弱化的针叶纯林向稳定性强、综合效益更高的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林转化,森林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强化。

在辽宁,“红松林守护行动”通过在林地内种植以红松为主的乡土树种,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森林结构、提升林分质量,推动辽东人工红松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和高效。

“百万森林计划”各个项目以绿化建设为主体,持续发挥出显著生态成效。

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曾经人迹罕至的沙漠边缘,如今因为涌现的绿色,变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年,数以万计的游客来阿拉善、民勤“锁边林”基地,参与植树体验、研学旅行、企业团建等活动。仅生态旅游一项,每年就带来8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

2024年,阿拉善公益项目基地接待了约1600人次,民勤四方墩生态林修复基地接待了约2万人次。

当地农牧民参与种树、管护林地、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等,获得稳定工资收入,还开办“农家乐”“牧家游”,接待游客,实现增收。

“我每天早晚都来地里转一圈,看看有没有牲口偷吃花棒,再把围栏检修一下。”在腾格里沙漠参与“百万森林计划”合作造林的牧民阿拉腾乌拉说。

笔名“田鼠大婶”的民勤农民裴爱民在其作品中写道,“好多人不相信沙漠里能种庄稼,你看看,就在这片大沙梁下,种着大片的苞谷和红彤彤的辣椒。谁说沙漠是贫瘠之地,沙丘上压草方格,把流沙固定了,沙滩栽上梭梭树,风沙就起不来了。”

项目成效评估报告显示,“锁边林”每年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200万元以上。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正是项目发起的初衷之一。

在林地内种植以红松为主的乡土树种,实施退化林修复及质量提升,是“红松林守护行动”的重要内容。项目通过培育优质红松苗,缩短红松长达二三十年才结实的时间,尽早获得经济收益。

刺龙芽是辽东山区最常见的一种山野菜,经济价值高,与红松果一样,是当地百姓的收入来源之一。项目支持林农自主造林,提供优质苗木、技术与经营指导,采取红松林套种刺龙芽模式,帮助林农短期内获得收益,从而提高林农种植红松的积极性。

在经济收益上,短期有山野菜等收益,长期有松塔的收益。经济效益长短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具,守护行动让辽东红松林再焕发展活力。

“绿化长江重庆专项”采取“林场+农户”模式开展营造林、抚育等,为周边农户创造就业、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让周边农户参与项目建设与后期管护,创造条件让林农自己种、自己管,形成林农自愿自发参与造林护林的良性机制,助力林下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实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可持续性。

“百万森林计划”赋能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内涵更加丰富、深化。

广泛凝聚社会力量

走进“百万森计划”阿拉善项目区,稀疏的花棒、梭梭等灌木林,在漫漫黄沙间显得分外抢眼,为原本死寂的荒漠平添了无限生机。

绿色生机仍在扩张、蔓延。

6月,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负责人马俊河的手机每天都接到全国各地志愿者的咨询电话。今年造林种树已转入后期管护补水阶段,所需人手较少,他婉拒了志愿者的好意,建议他们明年再来。

“从2007年到现在,我们邀请全国各地志愿者共7万多人,种植梭梭、红柳、花棒等,面积超过8万亩。早期种植的梭梭已长到4—5米高,林中不时能发现兔子、狐狸、鹅喉羚等野生动物,荒漠生物链逐渐完善,有效地保护了周边农田和村庄。”马俊河说。

甘肃民勤人马俊河是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以网名“种梭梭的马哥”被8万余名社交媒体粉丝熟知。他也是“百万森林计划”的参与者之一,亲历并见证了“腾格里沙漠锁边林行动”给民勤带来的巨变。

巨变的发生,与社会各界携手扩绿增绿密不可分。

“百万森林计划”阿拉善、民勤两个项目区的工作人员无人不识“十境”(化名)。过去5年,每年春秋两季植树时,只要有时间,这位上海女生都会从家乡来到腾格里沙漠。有时她独自前往,更多时候会带着一批自己招募的种树志愿者们一同踏上征程。从2020年10月以来,她带动志愿者70多人,累计种植1万棵树。

2020年秋天,她第一次踏入民勤。“第一次行动很短暂,满怀着期待去,又充斥着震撼离开。离开时我只有一个想法,还要再来,带更多的人来,让大家了解这里、参与进来。”

目前,她结合自己专业特长,成功开发剧本杀游戏《沙树》,助力西部治沙。游戏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为背景,玩家扮演生活在沙区的人们,体验家乡河流干枯、土地荒芜、风沙漫天。玩家们作为家人,一起与风沙抗争,彼此相互支持,寻找自己和家乡的未来。由于腾讯公益平台技术支持,玩家在沉浸式体验中即可参与公益行动,实现游戏体验与公益捐赠的无缝衔接。

项目是开放平台,广泛吸引社会各界人士以多样形式参与。地方政府提供规划、技术服务等,捐赠企业组织员工在项目春、秋种植季前往项目地体验种树活动,志愿者参与种植或通过网络认建认养,当地农民参与种植、后期管护,明星在粉丝团中进一步扩大项目影响力受众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绿色梦想,“百万森林计划”让梦想成为现实。(曹云 罗佳佳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