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在洱海边留下了“立此存照”的约定,寄予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殷殷嘱托。
十年来,云南省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依法治湖、科学治湖、系统治湖、全民治湖协同发力,统筹实施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呈现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互促共赢的新局面。
痛定思痛,打响守护生态攻坚战
“快瞧,前面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您看这洱海的水,清澈得能见底儿!”古生村村民脸上洋溢着自豪,话语间满是骄傲。
然而,谁又能想到,如今静若明镜、美如画卷的洱海,曾一度被蓝藻侵袭,深陷生态危机之中。由于周边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污水排放过量,加之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洱海水质恶化,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蓝藻频繁暴发。
为重现洱海的碧波绿水,2015年起,云南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前所未有的力度,将洱海保护提升到战略新高度,全力以赴打响守护生态的攻坚硬仗。
云南省委主要领导挂帅,担任洱海省级湖长;省政府迅速行动,成立由多部门联合组成的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与此同时,及时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进行修订完善,科学精准地划定洱海湖滨生态红线和湖泊生态黄线,把洱海流域细分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和绿色发展区。其中,生态保护核心区为洱海湖区以及海西、海北片区洱海最高运行水位水平向外延伸100米以内等区域;生态保护缓冲区为生态保护核心区以外,海西、海北、海东、海南片区相应向外延伸的区域及主要入湖河道、其他湖(库)周边一定范围;绿色发展区为生态保护核心区、生态保护缓冲区以外的洱海流域。通过这样的划分,构建起一套特色鲜明、系统完备、贴合实际的洱海保护体系。
2023年,云南省再度发力,启动云南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将洱海流域划分为6个保护修复单元,部署了环湖生态绿廊修复提升工程、湖泊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六大类重点工程,共布局28个子项目。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为全流域生态治理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投入资金约472亿元。先后实施“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六个两年行动”和“九个三年精准提升行动”。在截污治污方面,洱海流域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5743公里截污管网,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在入湖河流治理上,通过实施入湖河流生态化治理,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在生态搬迁与修复中,对沿湖15米范围内的1806户实施生态搬迁,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为洱海构筑起物理隔离的绿色生态屏障。
如今,洱海湖滨已被开满小黄花的荇菜、野菱与随风摇曳的菖蒲温柔覆盖,环湖生态廊道如一条灵动的绿色丝带蜿蜒延展。
科技赋能,守护碧水智慧升级
踏入大理州智慧洱海监管指挥中心,目光瞬间便被“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的管理后台所吸引,其界面清晰,各类数据与功能模块一目了然。
这个集智能感知、数据中心、决策支持等六大功能模块于一体的智慧系统,不仅实现了数字技术与日常工作的深度融合,更将洱海保护治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这套智能感知网络可实时采集水质参数、降雨量、气象要素等多元生态数据,经边缘侧初步处理后传输至云端平台,为流域生态保护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显著提升了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能定量分析洱海未来7天的水质发展趋势,并提前48小时发布蓝藻水华预警,使应急处置效率提升60%。
自2015年起,大理市林草局依托前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将数字化治理延伸至水源涵养生态保护领域,创新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智慧林草感知系统。该体系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网络、搭建边缘计算节点、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形成了覆盖全流域的立体化监测预警架构,实现了从终端设备到管理中枢的数据贯通。
在此基础上,大理市实施苍山洱海一体化保护,整合各项监测保护系统,形成了苍山洱海(湿地)一体化智能监管系统,不仅成功规避了多次水患风险,更走出了一条水安全有保障、水生态持续改善的湖泊治理新路径,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大理经验”。
2024年,“数字洱海”成功入选首批50个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其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水质升级,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2018年以来,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在消失多年后重现洱海,并大面积绽放,成为夏秋时节一道亮丽的风景。
“野生海菜花是重要的水质指示物种,只有优质水体才能支撑其集群化生长。”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高介绍。近年来,随着洱海保护治理的深入推进,水质持续保持优良,海菜花得以在洱海流域连片盛开。
大理州林草局湿地中心郑兴说:“洱海部分湖面曾因污染呈现绿藻泛滥的现象,如今洱海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水平。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生物,每年数万只红嘴鸥从西伯利亚飞越千里,来这里越冬,数量逐年增加。”
洱海湿地生态的持续改善,使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通过保护与修复工程,洱海流域已恢复水生植物34种,湿地复杂的地形为水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繁殖环境。水禽种类增至16种,湿地内共记录到野生脊椎动物18目27科101种,其中湿地鸟类达9目14科66种。洱海春鲤、杞麓鲤、裂腹鱼等土著鱼类种类有所恢复,鱼类种群结构正逐步优化;湖蚬等底栖类动物也在逐步恢复;洱海的18种沉水植被结构得到优化。
目前,大理市对湿地实行分级保护管理制度,以洱海国家重要湿地为中心,大理的河流、湖泊、坑塘等构成的湿地总面积达2.6万余公顷,湿地率达15.4%,湿地保护率达94.13%。
生态红利,绿色发展结出硕果
清晨5点半,洱海生态廊道下末北村段的心邸咖啡已点亮温暖的灯光,等待追逐日出的游客。
这家270度环洱海景观的咖啡店,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旺季时更突破5000人次大关。透过落地窗,游客们可以一边品尝香醇咖啡,一边欣赏洱海日出的壮丽景象。
心邸咖啡的成功运营,为下末北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白族村落,如今已蜕变为热门旅游目的地,陆续开起20余家特色民宿和10多个精品月租院落。更令人欣喜的是,村里许多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转型成为民宿管家、咖啡师、导游等旅游从业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这一系列变化,源于2017年启动的洱海保护治理升级行动。当地政府将治理思路从“就湖治湖”转变为“全域治理”,果断关停流域内2400余家餐饮民宿,实施1806户生态搬迁,并对腾退区域开展系统性生态修复。历时数年建成的生态廊道,不仅串联起湖滨缓冲带和湿地系统,更成为市民游客亲近洱海的“绿色会客厅”。
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大理州林草局创新开展生态环境宣教。通过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主题活动,以讲座、志愿服务等生动形式,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人心。如今在下末北村,游客们沉醉于洱海美景的同时,常常能看到村民志愿者在沿岸巡护。全民参与的生态环保行动,让洱海保护从政府主导转变为社会共识,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外,大理州近年来顺势打造了“在大理爱上生活”“大理美好生活季”“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四季户外运动之城”“全域旅游康养之地”等新IP,生动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让中外游客沉浸式体验大理的山水之美、文化之韵与生活之趣。今年上半年,大理州共接待游客51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0.87%。
7月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大理市荣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云南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一成就标志着大理在湿地生态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方面赢得了国际最高认可,为大理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8月15日,大理州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念,围绕“干净、清澈、生态、共享”4个维度8项指标发布“洱海指数”。该指数从流域环境改善、湖区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湖泊服务功能完善等方面,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了洱海保护治理的成效。专家表示,“洱海指数”有望为国内湖泊评价从单一化指标向系统综合指标转变贡献宝贵的“洱海经验”。(刘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