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幽的都江堰青城山脚下,薄雾还未散尽,谭成彬的身影已经出现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的盼盼园。把圈舍内大熊猫的粪便和吃剩下的竹子残渣清扫干净,再用清水冲洗……这样的工作场景,他已经重复了整整20年。
从“熊猫故乡”走出的守护者
2005年,在外工作的谭成彬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回到家乡卧龙,投身大熊猫保护事业。
“我是听着大熊猫的故事长大的。”谭成彬回忆说,“父辈们讲述的那些关于黑白精灵的传说,早就在我心里播下了种子。”
通过层层选拔,谭成彬成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一员,从此与大熊猫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的熊猫中心位于现在的卧龙核桃坪基地,交通不便、环境艰苦,很多人不愿意来这里工作,来了的一些人很快又走了。留不住人,是当时熊猫中心面临的一大困境。这位土生土长的藏族青年却从未动摇,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和大熊猫。“看着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样子,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不舍得离开。”谭成彬说。20年来,谭成彬饲养过各个阶段的大熊猫,对每一只饲养过的大熊猫都如数家珍。在与大熊猫的朝夕相处中,他不仅与大熊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从初入职场的新手成长为技术娴熟的老师傅。
亚成体大熊猫的成长导师
亚成体大熊猫处于幼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大熊猫食性转换和社群学习的关键期,需要饲养员的加倍耐心和专业照料。每天要确保为它们提供足够新鲜的竹子,饲料中总能量和粗蛋白含量必须精准达标,这些都是支撑大熊猫生长发育的关键营养素。而营养供给只是基础工作,更考验饲养员的是帮助这些“青少年”熊猫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有些小家伙会挑食,我们就得变着法子引导。”谭成彬笑着回忆如何用“苹果三明治”的方法让大熊猫“春雨”接受窝头。“春雨”刚断奶时不喜欢吃窝窝头,谭成彬采用渐进式饲喂方案,他将窝头片夹在苹果片中做成“三明治”,让“春雨”慢慢熟悉窝头的味道。经过2个多月的坚持,“春雨”终于接受了新食物。
除了饮食管理,这个阶段的大熊猫还需要通过社群活动学习重要生存技能。大熊猫“春雨”和“吉福”刚合圈的时候,两只大熊猫性格差异较大,不愿意待在一起。面对性格迥异的“春雨”和“吉福”,谭成彬通过增加在室内同时喂养两只大熊猫的时间,促进两只大熊猫的交流,最终让它们成为亲密伙伴。
“阳光”“甜甜”“娜娜”“郡主”“格格”“新月”……时至今日,他对入职饲养的第一批亚成体大熊猫还能如数家珍。“‘阳光’性格温顺,也非常黏人,它块头比较大,吃起东西来总是很香,每次一叫它,它总是屁颠屁颠地,跑得特别欢。‘格格’肠胃不太好,比较挑食,体型偏瘦,很多时候每天定量饲喂的窝头都吃不完,我们还会给它开小灶……”,提起这些大熊猫,谭成彬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了解它们。
新生大熊猫的守护者
多年来,谭成彬照顾了很多哺育期的大熊猫及其幼崽,特别是像“乔乔”这样的初产大熊猫,需要进到圈舍手把手教它们怎么护崽,怎么给幼崽喂奶,帮助其将幼崽调整至最舒服的姿势。这样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需要尝试很多次才能成功,饲养员需要非常耐心、细心,就算脚蹲麻了,手臂酸了,被蚊子叮咬了,汗流浃背都不敢有大的动作,就怕惊扰到大熊猫妈妈而前功尽弃。
2016年8月11日,大熊猫“乔乔”初次生产便诞下双胞胎。野外大熊猫母兽产下双胞胎,母兽通常会忽视或拒绝较弱的一个,这能保证至少有1只幼崽可以存活。人工圈养条件下,饲养员会采用换崽的方式让幼崽轮流回到母亲身边享受关爱与照顾,其他时间则在保温箱中,由专家团队悉心照料,这样幼崽的成活率就会大大增加。初次生产的“乔乔”缺乏育幼经验,幼崽在“乔乔”怀中不断发出洪亮而急促的叫声,“乔乔”显得惊慌失措。天然的母性让“乔乔”不断叼起幼崽,尝试调整抱崽姿势,努力让幼崽舒服一些。然而产后虚弱与极度疲惫迅速消耗着它的体力。多次尝试后,“乔乔”抱着幼崽不知不觉睡着了,却一不小心将幼崽压到自己脖颈下方。幼崽渐渐不再发出声音,呼吸被沉重的温暖覆盖。千钧一发之际,谭成彬毫不犹豫冒着被攻击的危险,在同事的协助下进入圈舍取崽。
“刚生产完的大熊猫妈妈护崽性极强,它们会一改过去温顺的脾气,戒备心变得很重,且攻击性增强,不允许任何动物接近自己的幼崽。进入圈舍取崽是一件十分危险的工作,必须要十分谨慎且耐心,给大熊猫妈妈营造安全的氛围。平时也需要通过爱心饲养等方式与大熊猫妈妈建立信任。”回忆起那惊险的过程,谭成彬说。
最终,凭借与“乔乔”建立的信任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谭成彬成功取出奄奄一息的幼崽。在送往育幼室的颠簸的路上,幼崽突然发出响亮的叫声——这象征着生命的叫声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那一刻,冒所有的风险都值得。”谭成彬说。
老年大熊猫的陪伴者
2015年,谭成彬接手照顾已步入晚年的大熊猫“盼盼”。这位有许多后代的“英雄父亲”,它的安康牵动着无数人的心。2016年6月,“盼盼”被确诊患有肛周鳞状细胞癌,身体每况愈下。面对日益沉重的病情,谭成彬日复一日悉心呵护,不仅为它调配特制食物,还精心布置温暖舒适的休息区,竭力缓解它的痛苦,给予它最后的安宁与尊严。2016年12月,“盼盼”在谭成彬的守护中安详离世。
谭成彬说,老年大熊猫需要更加精细的护理。大部分大熊猫年老的时候会患病,身体越来越虚弱,看着它们被病痛折磨,我们内心十分难受。我们尽量为它们提供舒适温暖的休息区,为它们准备特制的食物,比如将食物切小块、竹叶剪碎,或为它们提供流食。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大熊猫,我们还要进入圈舍近距离喂食。不管怎样,都想方设法尽量让大熊猫的晚年能过得更舒服一些。
“照顾老年大熊猫就像陪伴家中长辈。”谭成彬说道,“我们无法阻止生命流逝,但可以让它们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这份充满温情的工作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谭成彬记得有次出差数月回家,孩子那陌生和抗拒的眼神让他心如刀绞。“但看到大熊猫健康成长,所有的付出都变得有意义。”他说。
20年来,谭成彬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的飞速发展,大熊猫从濒危物种降级为易危物种,大熊猫保护区升级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单一的繁育研究机构发展为权威的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大熊猫圈养种群实现了自我维持,大熊猫野外濒危小种群得到了成功补充,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正在稳步增长。大熊猫保护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面旗帜,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高高飘扬。
“每只大熊猫的存活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谭成彬感慨道。如今,他已开始培养新一代饲养员。“保护事业需要传承。”他说,“我希望更多人能理解,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使命。”(陈治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