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广州,绿意葱茏。木棉挺拔、榕树垂荫,共同勾勒出这座千年商都的生态底色。
9月29日,主题为“保护古树名木 传承生态文明”的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主场活动在广州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次对“绿色国宝”的深情致敬,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古树为媒 开启跨越时空的“绿色对话”
活动开始前,几处特色展区吸引众人驻足观赏。“岭南杯”古树名木摄影展区人头攒动,十几幅获奖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定格了古树的风韵。“绿美广东”古树名木保护成果展板,通过“建章立制、保护管理、科技助力、活化利用”四大板块,系统呈现了广东古树名木的资源家底、保护实践、人文价值与生态愿景。广州市则以“湾区绽放 绿美广州”为主题,通过宣传展板文字和图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华南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八大工程”、打造绿美广州的生动实践。
古树名木主题海报展区最为火热,现场陈列了21张来自各省份具有代表性的古树海报,游客纷纷拍照“打卡”。“这株木棉位于中山纪念堂园内,树龄350余年,被誉为‘中国最美木棉’,见证了广州发展史上的无数重大历史时刻。”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工作人员介绍,每年3月,满树红花如约盛开,蔚为壮观。
展区内,像这样的“明星古树”不止一株,既有安徽黄山迎客松、河南登封二将军柏、陕西仓颉手植柏等知名古树名木,也有四川蜀道翠云廊古柏群、内蒙古白音敖包沙地云杉群等古树群,均由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邀请多位插画艺术家精心绘制。每张海报上都标注了古树树种、树龄、树高、生长环境、故事传说等“身份信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一树一世界”的独特魅力。这些跨越千百年的生命,正通过一张张可视化海报无声宣告,每一代人都应成为它们故事的续写者。
活动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为家乡古树代言。何镜堂动情地说:“古树见证城市变迁,我们要以古树为镜,将生态文明植入城市发展基因,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
黄帝手植柏
活动还发布了全国古树名木地图“遇见古树”小程序。这是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古树博物馆”,在国家林草局生态司指导下,由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给全国各地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的古树名木建立了“电子档案”,让用户“一键可查”。小程序首次以线上地图形式集中展示全国古树名木位置,实现古树精准定位与导航功能,不仅可以寻找古树的位置、距离、树龄、文化故事等信息,还可以通过“光影回顾”欣赏其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致。喜欢旅游的人还可以通过“古树游线”板块,查找古树景点及旅游线路,让每个人与古树的遇见“有迹可循”。
科技赋能 为古树名木打造“智慧守护系统”
“国保单位”与“古树名木”共生共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遗产的完整风貌,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双国宝”。
今年9月,国家文物局、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同组织、公布了全国首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协同保护对象共涉及18个省(市)的28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标志着我国在协同推进文物和古树名木系统性保护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活动前夜,在中国第一高塔广州塔,用璀璨的灯光滚动展示了本届古树名木科普宣传周主题内容,为宣传周活动预热。灯光与珠江两岸的城市景观交相辉映,美轮美奂。
此刻的广州,正在开启一场关于古树的“视觉对话”,这不过是全国古树名木保护行动的一个温柔序章。守护将从这里出发,蔓延至每一寸生长着古树的土地。这些摄影、海报、表演和灯光秀不仅仅是美的展示,更是古树名木与人类共生共荣的见证。
活动期间,新技术应用展区引人注目。全地形检测机器狗、科普机器人、低空巡查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展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的应用前景。过去,古树保护依赖人工经验,林业工作者靠脚步丈量土地,用锤子敲击树干判断空洞,凭肉眼观察枝叶推测健康状况。如今,科技手段让古树保护更加精准高效,推动古树名木保护从“被动抢救”转向“主动预防”。
为精心守护好全市9961株古树名木,广州市构建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组建“树木医生”团队,形成“树龄鉴定、健康诊评、抢救复壮、智慧管理、品牌铸造”五位一体的现代保护体系,全方位筑牢古树名木健康生长的“科技防线”,让承载岭南文化的绿色“活文物”世代延续。
从传统经验到智能监测,从单株保护到系统管理,广州古树名木保护技术实现了迭代更新。穿越时光的古树将在科技的护航下继续向未来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
全民参与 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古树名木“守护者”
从中山纪念堂的木棉王到越秀公园的思政教育课堂,从市民、游客的公益认养到青少年学生的科普活动,从“古树认捐 绿美有我”行动到“寻找最美古树守护人”,广州正以最温暖的方式,书写着人与古树和谐共生的故事。
活动当天下午,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嘉宾开始了沉浸式古树名木探访之旅。大家首先来到中山纪念堂“中国最美木棉”树下,“堂小青”小小志愿宣讲员的深情讲述让嘉宾和市民、游客们重温了孙中山与宋庆龄经历的峥嵘岁月,无不为那段战火中的革命情谊所感动。为确保古树健康成长,管理部门专门请树木医生用专业仪器给它体检;将混凝土地面改成空心砖,就像给古树穿上“洞洞鞋”一样,让树根能顺畅呼吸;给粗大树枝安装3根支撑柱,防止树枝折断。通过一列科学养护,使百年老树焕发出新的活力。嘉宾和市民、游客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念。这株古树不仅仅是地标景观,更是城市记忆的活载体。
移步越秀公园,另一场关于“绿色年轮”的探寻更显生动。越秀公园现存15株古树名木,树种包括木棉、榕树、落羽杉,兼具生态与景观价值。园内古树名木生长状况良好,最年长的308岁古榕树依然苍翠挺拔、枝繁叶茂。它们历经风雨,守望城市变迁,持续为市民提供生态休憩空间,传承着城市的自然文脉与历史记忆。古树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为40余名小学生授课,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古树保护意识深植青少年心中,为古树保护注入新生力量。
越秀公园联合支付宝创新推出的“古树保护文创机”公益平台吸引了众多嘉宾和市民、游客的关注。大家纷纷拿起手机,打开支付宝扫描二维码购买“古树保护”文创纪念卡,成为古树名木“守护者”。这种创新模式,拓宽了公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渠道,实现保护与科普的双赢。据悉,公园售卖纪念卡所得款项将全部用于古树名木日常养护、复壮和生态环境保护。
古树名木保护行动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结合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成古树公园210个、绿美古树乡村106个。2024年5月发起“古树认捐 绿美有我”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累计募集资金超2800万元,有1.82万人次参与,认捐880株古树。2025年开展“寻找最美古树守护人”主题活动,着力讲好古树名木保护的南粤故事。此外,广州还为古树购买保险,撑起绿色保护伞,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的古树名木保护新格局。这场全民参与的护绿行动,让古树保护从有关部门“专业课题”变成百姓“生活日常”,为古树名木长久存续注入公众力量。
保护古树名木绝非政府的“独角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国家林草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宣传周期间,全国各地将同步开展宣传活动,推动古树名木保护从政府主导向全民行动延伸。
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全国现存古树名木约508.19万株。随着《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和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启动,我国将进一步摸清古树名木资源分布、生长状况、保护管理和历史人文等情况,形成全面、准确的全国古树名木资源管理数据库,为保护管理古树名木提供更精准的科学支撑。
古树无言,下自成蹊。启动仪式已落下帷幕,但古树保护的故事仍在继续。当越来越多的人俯身倾听古树的“心跳”,当科技与人文共同守护这些“绿色活化石”,绵延千年的生态记忆将代代相传,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持久力量。(许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