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经营区行政范围涉及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42个县(市、区、局、保护区)。
该区属大兴安岭北部山系,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属寒温带季风区,冬季漫长严寒少雪,春季干旱少雨,夏季较短降水量集中,秋季霜冻较早。年降水量350—530毫米。土壤以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灰色森林土、草甸土、沼泽土和冲积土等为主,肥力较高。是我国北方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区,地带性植被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现有森林类型主要有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白桦林、山杨林、蒙古栎林、落叶松白桦林、白桦杨树栎类林等。该区是我国重要的寒温带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也是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屏障。
该区域宜林地少,增加森林面积的空间有限。森林以采伐和火灾后形成的天然过伐林和天然次生林为主,林木生长缓慢。白桦和黑桦、山杨等天然次生阔叶林面积比重大,林分结构简单、质量较差。
为应对以上问题,该区确定了相应的经营方向与策略。持续提高森林质量,加快森林向寒温带地带性顶级群落兴安落叶松林演替,持续促进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依法保护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原始针叶林,加强天然林封育管护和中幼龄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林分提质,大力培育寒温带优质针叶材,建设寒温带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增强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造血功能”。
针对大兴安岭西北部和绰纳河林业局、双河自然保护区、呼中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的寒温带原始针叶林,采取保护经营作业法,全面封禁保护。对稀疏的天然过伐林、灌木林和疏林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恢复地带性植被。对白桦、黑桦、山杨等次生林,采用伞状渐伐、群团状择伐、单株木择伐等作业法,补针保阔、林缘补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等地带性树种,逐步调整树种组成,促进次生林分正向演替。对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采取群团状择伐等作业法,通过疏伐、生长伐、林冠下补植,培育高价值异龄复层林。非原始林区严重火灾木和受害病株应及时清除,促进先锋树种演替,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
对海拔600—1300米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林缘或沼泽草甸,以林下栽培为主,开展立体复合经营,发展蓝莓、木耳、蘑菇等,建设特色森林食品基地,促进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和职工生活改善。
根据该区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营方案和经营策略,总结形成了10个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以针叶大径材培育为主导的用材林经营模式,涵盖了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大径材经营模式、樟子松人工林大径材经营模式。

樟子松人工林大径材经营模式——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十八站林业局
以生态防护为主兼顾木材生产的多功能经营模式,涵盖了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多功能经营模式、樟子松天然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兴安落叶松阔叶混交林多功能经营模式、樟子松阔叶混交林多功能经营模式等4个类型。

杨桦次生林多功能经营模式——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漠河林业局
以促进次生林向寒温带地带性顶级群落演替为目标的退化林修复和低效林改造经营模式,涵盖了杨桦次生林多功能经营模式、低矮柞林转化经营模式、低质低效杨桦林(火烧区)改培经营模式等3个类型。
以“兴业、利民”和生态功能发挥为主的森林沟系立体经营模式,通过科学规划林上、林中、林下空间利用,着力构建多功能、可持续、高效益的森林沟系立体经营创新模式,促进森林可持续利用。(雷相东 和敬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