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林草普法案例 | 苏州为古树名木编织法治与温情保护网

2025-11-2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古树名木是苏州珍贵的历史“活化石”。它们或扎根于旷野,或静守在街道巷陌,是这座千年古城的“原住民”,与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共同绘就了苏州独特的美丽画卷。

如何守护好这些绿色的“国宝”?苏州交出了一份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由“单向式”向“互动式”转变的出色答卷,让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出新更入心。

以法为基

编织古树保护网络

从东山北望岭下村阅尽两千载风云的古银杏,到光福司徒庙傲骨嶙峋的“清、奇、古、怪”4株古柏,每一棵古树都是一座基因库、一件活文物、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如今,守护它们的故事正被一线保护工作者不断续写。他们在尽职履责的同时,更致力于挖掘古树背后的历史故事,激活群体的共同情感记忆,从而增强公众依法保护古树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感。

法治是保护的基石。早在1984年,苏州就制定了《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暂行办法》,陆续对古树名木资源开展多次普查,包括对古树名木登记建档、挂牌保护,建立和增补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确保古树名木后继有树。为维护苏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2002年地方性法规《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细化古树名木分级保护标准,明确主管部门职责,规定日常养护责任单位(人),形成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

据最新普查数据显示,苏州现有古树名木2307株。其中,一级古树(500年以上)163株,二级古树名木(300—499年)396株,三级古树名木(100—299年)1748株。银杏、圆柏、桂花、枫香、黄杨、香樟、榉树等主要树种,共同构成了苏州深厚的“绿色家底”。

以退为进

化解古树空间困局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苏州展现出高度的历史远见与生态智慧。基于尊重历史和保护古树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建设“园林之城”的深刻理解,城市建设对古树保护“退一步”,不仅“进一步”让出了古树的生存空间,也是苏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出的坚定步伐。

20年前,为保护北街中心小学原址内的一棵香樟古树,苏州选择让新建道路绕树而行,形成环岛。这一“退”,既保障了居民出行便利,又保留了古树的生长空间,更守护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苏州定慧寺里的两棵古银杏树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苏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数量众多,当古树与文物古迹“比邻而居”,如何平衡二者关系?苏州的做法充满智慧。面对文保单位定慧寺大殿地基被殿前两株古银杏根系影响的难题,主管部门并未简单取舍,而是采取定期科学削根的方式,维持了古树生长与古寺安全的动态平衡。如今,这里已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赏秋胜地。

多年来,对于涉及古树名木的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始终保持审慎态度,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妥善化解城市建设与古树保护之间的矛盾。2010年以来,全市因重大民生工程获准迁移的古树不超过10株,彰显了苏州守护绿色遗产的坚定决心。

以情动人

建立古树与人的情感联结

保护古树,最终要落脚于人。在《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实施20周年之际,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联合苏州广电总台特别策划“记住乡愁 寻树之旅”古树名木保护主题普法宣传活动。活动从传承历史文脉、凝聚乡土感情、汇聚社会共识出发,依托多媒体矩阵邀请市民积极探寻全市古树、挖掘古树保护故事,让“家乡的古树”成为联结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桥梁,寄法于情,凝心聚力,营造出全社会参与保护古树的良好法治氛围。

苏州天平山风景名胜区古树养护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活动还延伸推动古树名木资源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兼具服务性与交互性的融媒产品——“寻树之旅·新春地图”;推出地铁出行绿色之旅、新春徒步登高之旅、赏梅寻香文艺之旅3条主题旅游线路,多维度展现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当普通人成为参与保护古树的主角,当严谨的法条融入温暖的情感和生动的叙事,古树便不再是遥远的文物,而是可亲、可感、有力量的故乡象征。人与古树、古城,共同描绘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张晓英 张菁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