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国家公园生态与民生双赢路径清晰

2025-11-2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生态系统得到大尺度整体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明显提升;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实现双赢,绿水青山已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国家公园体制‘四梁八柱’基本形成,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11月22日,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中心主任路永斌在第三届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上,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是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制度创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十五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有序设立新的国家公园”,为国家公园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大会当天举行的国家公园建设专题论坛上,来自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代表从实践层面介绍了各地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推进“黄牛下山”产业转型工程,引导农户从传统散养转向舍饲圈养,同步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等林下特色产业,使参与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同时,建立的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机制体现了精准补偿的特点,有效缓解了保护与民生的矛盾,展现了制度的兜底保障功能。

武夷山国家公园地跨福建、江西两省。福建片区推广“茶—林”“茶—草”等模式,引导茶农建设生态茶园,鼓励村民参与特许经营、资源保护、旅游服务,让护生态与谋生计实现双赢;江西片区依托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产业特色,推动茶叶、蜂蜜等生态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培养村民讲解员、护林员等岗位,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价值,共享发展红利。

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从多维度探讨了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公园研究中心团队的研究表明,首批5个国家公园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指数持续增长且稳定性显著增强,证明了国家公园政策的积极效应。研究提出三级推进策略:国家层面强化制度供给、公园层面创新运营模式、地方层面深化产业融合,形成协同推进的建设格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环森保所首席专家李迪强表示,智能化建设正成为国家公园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支撑,应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对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精准监测与智能评估,全面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中国科学院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主任黄宝荣则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构建统筹决策、管理执行、科学咨询、社会参与“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系副主任廖凌云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建议建立包含生态与社会双重效益的综合性评估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健认为,“要讲好保护就必须要讲发展”,关键在于让生态产品以生产要素形式进入生产过程,通过科学的分类方法识别不同生态产品的增值潜力,从扩大生产、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当前,随着国家公园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实践的持续深入,国家公园正成为传承生态文明、造福人民群众的生态瑰宝,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吴兆喆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