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林场种苗 > 国有林场

大兴安岭绣峰林场闲置贮木场变身种植基地

2025-07-1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在大兴安岭的林海深处,塔河林业局绣峰林场将原贮木场旧址盘活,改建为蓝靛果种植基地。曾经的木材生产一线如今已成为林草资源合理利用的生动实践地。

“谁能想到,这片堆过原木、电锯声不断的地方,现在长满了致富苗。”站在整齐的蓝靛果苗间,林场老职工张友祥无比感慨。

2021年夏季,绣峰林场80余名职工挽起袖子上阵,清理杂物、翻耕土地,让沉寂多年的贮木场旧址重焕生机。如今,这里的蓝靛果试验苗已达10万余株,昔日的“伐木印记”被郁郁葱葱的经济林取代。随着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基地正加速扩建。今年9月前,种植规模将从60亩扩展至90亩,果苗总量突破12万株。

闲置土地真正变成了“绿色银行”。

蓝靛果虽适应性强,但要种出品质、形成规模,离不开科学管护。针对种植初期遇到的土壤酸碱度调节、施肥配比等难题,绣峰林场主动“攀亲”,寻求支援。2023年起,持续向黑龙江省林科院专家及时请教技术问题,每年邀请大兴安岭地区林科所专家深入基地,现场查看植株长势、把脉问诊。此前部分蓝靛果出现叶片发黄现象,专家通过土壤检测锁定“缺素症”,当场制定调整施肥方案,一周内便缓解了症状。如今,基地已形成一套适合林区气候的种植技术规范,为蓝靛果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不仅能种出来,更要卖得好!”林场职工对产业发展充满信心。今年5月,绣峰林场与大兴安岭益康野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签订保底收购合同,明确了收购价格与最低收购量,让职工们吃下“定心丸”。

按照规划,首批蓝靛果采收后,产业收益将反哺基地建设,用于引进优良品种、完善灌溉设施,形成“种植、采收、销售、再投入”良性循环。

从贮木场到种植基地,绣峰林场的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深耕特色产业,这里既守护了生态底色,又拓宽了职工增收路,为大兴安岭林区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郎伟明 段明琦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