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有48个国有林场,其中生态公益型林场28个、商品经营型林场20个,经营总面积705万亩,其中林地面积681.9万亩,约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15%。
近年来,赣州市各国有林场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充分发挥联营带动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场村共建模式,带动村集体、经营大户共推产业项目、共享发展成果。
场村共建 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林权碎片化、农户没有生产技术等难题制约了集体林地可持续经营。近年来,赣州市各国有林场发挥技术、资金、管理优势,通过收储、合作、托管等方式,将林农不善经营、碎片化的林地收归林场经营管理,双方进行利益分成,实现集体林地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经营。
2024年以来,安远县发挥国有林场优势,与40个行政村开展场村共建,实施营造林近10万亩,助力共建村增收致富。其中,安子岽林场与车头镇官溪村采取“林场+村集体”“林场+村集体+农户”“林场+农户”等合作模式,建设毛竹笋用林、油茶苗圃、园林绿化苗圃和森林康养基地,开展毛竹林低改和林下经济发展,推动实现社会得生态、国家得良材、地方得发展、林农得实惠。
科学经营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林农将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给国有林场后,如何实现森林质量提升、经营效益提升?赣州市各国有林场给出的答案是:因林制宜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
国有林场结合林分特点,对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采用良种壮苗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家具用材林和乡土珍贵树种林;对增产潜力较大的中幼林分,采取抚育间伐、定向择伐、补植补造等措施,优化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培育大径级复层异龄林;对低质低效林分,伐除无培育前途的林木,实施补植补造,培育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
信丰县古陂镇村民于2007年营造的杉木林因多年未实施抚育,导致林分密度大、林木分化严重。2024年,金盆山林场与该村民签订50年合作经营协议,由林场对该杉木林实施间伐及后续主伐、伐后更新、日常管护等工作,采伐收益按约定比例分成。通过林场的科学经营,村民闲置的林地产生了经济效益,林场也有了更多经营性收入。
产业示范 服务带动林农增收
赣州市各国有林场结合“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欠发达国有林场等项目资金,探索发展木竹经营、森林苗圃、林下种养加工、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产业,打造高标准产业示范基地,并总结林业产业先进技术和经验做法,示范带动群众发展林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7个、森林苗圃9个,有国家级自然教育基地3个。
2024年以来,上犹县平富生态林场利用“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等项目资金流转集体林地约3000亩,采用“林场+企业+合作社(林农)”模式营造碳桐工业原料林,林场负责营造和经营管理,公司负责收购木材,村级合作社负责集中整合农户的林地流转给林场,林木采伐收益由林场、合作社和农户按约定比例进行分配。
场研协作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赣州市各国有林场积极开展林业科学技术研究、生产试验示范和林业新技术试验、运用、推广,同时通过建设技术试验示范区,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林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目前,全市各国有林场已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13处林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2024年以来,崇义县国营林场总场与江西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典型阔叶次生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探索提高阔叶次生林森林质量;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合作开展林木良种杂交授粉、无人机辅助授粉、种子园母树矮化等一系列试验研究,探索林木种苗培育新技术、新方法;与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所开展县域野生中药材和水果种质资源调查、林下中药材种植模式构建、野生水果资源开发与产业提升等科技合作。通过项目建设林下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约500亩,将助力林场构建林下中药材高效生产、合理密植和肥料施用的产业模式,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陈秋华 刘垂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