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四季流转的画卷里,有一个身影始终穿梭其间。他叫姜建明,是湿地公园公认的“民间生态观察员”,更是中华秋沙鸭最温柔的守护者。他曾以木匠为业,用双手雕琢木纹的肌理。如今,他以镜头为笔,记录着这片湿地的岁月变迁与生态蝶变。
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建成于2015年。园区秉承“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湿地公园的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的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环境优美,水质清澈,获评浙江省十大“最美湿地”。建园以来,湿地水质常年维持在Ⅰ类、Ⅱ类标准,维管束植物新增229种,脊椎动物新增85种,生态环境与动植物资源状况持续向好。
姜建明与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双向奔赴”的故事,深深地融入了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的发展进程中。
从木匠到记录者:一份源于热爱的蜕变
姜建明与乌溪江的缘分,早在童年便已深植。这片碧水清波,是他成长记忆里最鲜明的底色。早年,他以木匠手艺谋生,指尖游走于木材之间。人到中年后,出于对自然的眷恋与对纪录片的痴迷,他萌生了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念头。他从零开始自学摄像技术,将镜头对准乌溪江的山山水水。
他拍摄的《风光无限乌溪江》等作品在网络意外走红,不仅让“养在深闺”的乌溪江美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更让他悄然完成了从“记录者”到“守护者”的身份转变——他主动加入护水志愿者队伍,用实际行动守护这片热爱的土地,还因此获评衢江区“十大爱心模范”。
而姜建明镜头捕捉的美景背后,其实还铺展着一张由科技与制度织就的立体防护网。每当他凝神取景时,高空的瞭望塔、自动巡航的无人机,以及遍布湿地的52个监控探头,正如同“天眼”般将实时数据传回“浙里护水”司法协同治理系统,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管;地面上,专业巡护队伍与他这样的志愿者身影交织,构成可靠的“地勤”网络,实现湿地巡护全覆盖。正是这“技防”与“人防”的日夜协同,守护着这片栖息地辽阔、物种繁多的生态宝库。
从记录者到守护者:一个镜头背后的数年坚守
2011年,女儿送的一台相机,让姜建明正式踏入摄影圈。2015年,在拍友的指引下,他的镜头找到了最珍贵的焦点——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湿地生态指示物种中华秋沙鸭。这种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的候鸟,自2012年首次现身乌溪江湿地起,便成了姜建明每年秋冬春三季最深的牵挂。
从此,乌溪江湿地的晨光暮色里,多了一个执着守候的身影:寒风中,他能静静等待数小时;天未亮,他已蹲守在芦苇岸边。数万张照片,不仅定格下中华秋沙鸭捕食、嬉戏的生动瞬间,记录下它们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更形成了一份翔实的中华秋沙鸭生活习性观测档案,清晰展现出这一珍稀种群在乌溪江逐年壮大的轨迹。
中华秋沙鸭的栖息,是乌溪江湿地生态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也印证着湿地保护工作的扎实成效。为了筑牢这片“物种基因库”,管理部门持续发力:护水,通过源头治污、水源地保护与支流清淤,守住湿地的灵魂,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固岸,通过修复滨岸湿地林相、建设生态涵养林,累计改造林相达35公里,为鸟类等野生动物营造更适宜的栖息地。同时,每年定期开展渔业增殖放流,实现“以鱼治水,以鱼保水”。这些努力,换来了中华秋沙鸭的安然归来。
从旁观到行动:一位民间观察员的生态担当
镜头之外,姜建明更像是湿地忠诚的“哨兵”。2017年11月,他发现江畔被违规堆放建筑渣料,当即拍下照片上报相关部门,推动问题在3天内得到高效解决;劝阻抓捕野生动物、非法钓鱼、电鱼等破坏湿地的行为,更是他的日常。
而他的镜头,也客观记录下乌溪江生态改善的有力证据:中华秋沙鸭的越冬数量逐年递增,从最初的零星出现,到2018年单次拍到7只,再到之后每年数十只来此越冬——每一个数据增长的背后,都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的最好证明。
如今,姜建明仍日复一日行走在乌溪江畔,记录山河风光、守护一方生灵,用数年如一日的行走诠释最深情的守护。他的身影,并非个例,是这片土地上守护者群像的生动缩影:从专业的巡护员到联动执法的民警,从开展科普宣教的活动者到参与生态修复的建设者,再到像他这样满怀热忱的民间记录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乌溪江最坚实的守护联盟。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记录者。”姜建明常这样说。但他的镜头内外,却清晰映照着一段从个人热爱到社会共识的升华历程——乌溪江的美,不仅定格在他的照片里,更镌刻在所有守护者为之驻足、为之行动的每一天里,在四季流转中,愈发鲜活动人。(周志贤 段志萍 江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