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大兴安岭,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变。曾经的集材道变身生态廊道,伐木的斧柄化作育苗的锹柄,这片广袤的土地正以万亩新绿书写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兴安答卷。
盛夏八月,在加格达奇林业局古里苗圃,工人们正抓住苗木生长的黄金期,对西伯利亚红松幼苗开展精细化田间管理。西伯利亚红松是我国珍稀树种,经过当地技术人员长达八年的科研攻关,终于成功破解了种子休眠与抗寒驯化的难题,填补了本地造林树种的空白。
据了解,通过改良基质配方,西伯利亚红松的传统育苗模式得以优化升级,育苗周期缩短了30%,成活率突破95%。这些茁壮成长的松苗将扎根于广袤林海,成为守护生态安全的新生力量。
加格达奇林业局质检验收大队队长李春雷表示:“选择西伯利亚红松这个树种,目的就是改善我们退化林的质量,提高它的林分经济价值,改善我们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
17日早上8点,加格达奇林业局白桦林场职工罗兆明驱车前往70公里外的造林地,检查今年春季补种的西伯利亚红松幼苗生长状况。西伯利亚红松既是经济树种也是商品材,结果时间需要30年。罗兆明说,今天的栽树人也许看不到树木成材结果,但是利在百年之后,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是会呼吸的 “绿色存折”。
“我们一家三代都生活在林区,从小就听我的爷爷、父亲讲述林区的故事,慢慢地我也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也想通过我的努力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罗兆明深情地说道。
罗兆明一家三代接力种绿,把生态理念深植大兴安岭的每一道山梁。10年间,当地2.6万余名林业职工完成了从伐木者到森林守护者的转变,他们投身于森林抚育、种苗培育、防火巡护等岗位,既是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更是金山银山的创造者。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生态修复管理处副处长杨菲说:“生态是大兴安岭的‘根’和‘魂’。这些年,我们一边大力种树,一边精心护林,森林资源实现了‘三增长’。” 自集团成立以来,按照宜造则造、宜补则补、宜改则改、宜抚则抚的原则,精准提升森林质量、不断优化生态功能。共完成人工造林4.62万亩、补植补造151.2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3.13万亩。
一系列生态修复举措的落地,持续转化为森林资源的稳步增长。数据显示,目前当地森林面积已达到688.52万公顷、森林蓄积6.30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年均增长1000万立方米。
绿水含金,青山有价。每一株新苗的扎根,每一片林海的壮大,都凝聚着林业工作者的坚守与智慧。林区人以实际行动践行 “两山” 理念,让这片北疆热土焕发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蓬勃生机,书写着可持续的 “绿色答卷”。(撰文:全媒体记者 李爱民 李金爽 刘婉怡 视频/摄影:全媒体记者 张卿睿 宋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