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湿地保护 > 地方动态

浙江西溪湿地探索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双赢模式

2025-10-21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在烟雨朦胧的江南,有一方水土,以其清雅的灵魂,见证着浙江生态文明的进步。这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国内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湿地公园,总面积达10.38平方公里。

西溪龙舟 潘劲草摄

20年前,随着杭州城市西扩步伐加速,西溪湿地面临巨大的生态挑战,污水横流、河道淤塞、植被破坏、面积锐减……

保护湿地,刻不容缓。2005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修复行动拉开帷幕。污水整治、河道清理、植被复种、生态雕琢……一项项举措,让西溪湿地展现勃勃生机与活力,成为杭州重要的“城市之肾”。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溪湿地考察。他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多年来,西溪湿地坚定不移把生态保护摆在首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坚持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4篇文章,探索形成“POD”模式,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

如今的西溪湿地,不仅恢复了生态活力,还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是“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国际湿地公约前秘书长皮特·布里奇华特评价,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这项宏大工程,已经为全球其他湿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也为21世纪全球各地进行城市中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模式。

为持续守护好这片“澄澈”,多年来,杭州市还陆续出台《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系列文件,结合城市湿地跨区域一体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护修复机制的探索,从顶层设计上加强湿地公园的一体化、整体性保护。

西溪湿地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原则持续升级治理方式,通过引水入城、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生物治理等措施不断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重现了“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意景象。同时,加强生态保护监测,开展生物多样性样地建设,加大对外来入侵物种整治力度。

截至目前,西溪湿地先后增加青脚鹬、林鹬、鹤鹬等水鸟观测记录,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水雉也成功繁殖,黑、黄苇、草鹭等不常见鹭科鸟类也多次出现,成群的鸳鸯及灰头麦鸡、上百只白鹭及牛背鹭等水鸟集群的壮观景象重现。

漫步在西溪湿地的绿堤上,道路两旁水网交织、垂柳依依、鸟语花香。在西溪,游客们可以充分感受原生态之美带来的盎然乐趣。

西溪湿地不仅注重自然生态的修复,也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杭州传统节日花朝节在西溪湿地恢复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15年,赏红、种花、扑蝶、人们徜徉在湿地依依垂柳之间,尽享草木沁香、群芳吐艳。

西溪湿地充分挖掘文化底蕴,打造了以“三堤十景”为核心的湿地文化景观,恢复了秋雪庵、西溪梅墅等历史文化遗迹,已成为展示杭州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据统计,西溪湿地2024年接待游客量达422万余人次。

同时,西溪湿地还不断深化湿地科普研学,建成西溪传统文化美术馆,借助人物漫画展陈打造湿地文化新地标,进一步凸显西溪湿地文化意境。开展科普研学,以莲花滩“飞羽课堂”建设为重点打造特色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地。举办第八届浙江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通过全省学生的互动交流与创作分享,推进湿地自然教育蓬勃发展,充分发挥西溪湿地自然教育示范引领效应。

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绿色蝶变,西溪湿地超过一半的区域免费开放,已成为杭州市民乃至省内外游客休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不断带动周边旅游、餐饮、文创等产业发展,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站在新起点上,西溪湿地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生态保护与发展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书写“两山”转化新篇章。(钱志冲 柯宗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