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奉新县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探索出一条从“扩绿”到“提质”、从“资源”到“资产”的转型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
一、延包稳权:筑牢林农“定心石”
“承包期延长30年,终于能放心投入了!”奉新县春源家庭农场负责人谢春萍手持林业经营收益权证感慨道。这张证书不仅代表权益保障,更成为撬动融资、扩大经营的“绿色通行证”。长期以来,集体林权承包到期的不确定性制约了林农积极性。奉新县针对第一轮承包期仅剩不足9年的问题,率先推进集体林权统一延包30年至2062年,覆盖130.8万亩集体林地、9.2万宗地,惠及2.1万余户林农。通过“延包+担保+收储”三重保障,林农吃下“定心丸”,林地经营稳定性显著提升。为破解林权登记难题,该县还打通不动产登记系统与林权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林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推动林权确权发证向基层延伸。
二、集约经营:破解“碎片化”困局
“分散的林地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必须整合资源、激活潜能。”奉新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为此,该县首先由国有林场示范带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国有林场+集体林”“国有林场+农户”的场村共建模式,引导森林资源向大户、企业和社会资本流转。二是创新收储机制,盘活沉睡资源。县政府投入600万元设立林权担保基金,成立国有独资公司作为收储主体,建立林权资源储备库、需求信息库和交易场景。通过收储分散林地,整合山场形成连片经营的“资源池”,吸引社会资本注入。例如,会埠镇天工花木城通过“苗木上山”工程,收集储备1900亩林地进行招商,打造三产融合的特色产业园,再配套3000亩优质现有苗木基地,成为区域标杆。三是培育新型主体,释放市场活力。通过发放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将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碳汇等非木质收益权纳入登记范围,赋予林农更多财产性权利,撬动银行贷款近千万元。
三、产业升级:绿色经济“多点开花”
从单一木材生产到多元业态融合,奉新县以改革驱动产业升级,构建起“生态+”全链条发展模式。一是竹产业转型,抢占“以竹代塑”新赛道。抢抓国家“以竹代塑”政策机遇,打造九百公路百里毛竹生态产业示范带,在巩固高新工业园区产业园的基础上,在上富镇新建竹初加工产业园,推动竹材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打造绿色替代材料产业链,助力林业碳汇和循环经济发展。二是林下经济,从“闲置林”到“聚宝盆”。通过推广林苗、林果、林药、林菌、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全县花卉苗木、猕猴桃已形成产业效益,总产值19.7亿元,带动1.3万户农户人均增收超2000元。三是森林旅游,从“青山”到“金山”。依托会埠镇耕香、柳溪乡店下等9处乡村森林公园,奉新县推出登山赏景、森林康养、农家民宿等产品,推动“林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2024年,森林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0%,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四、机制护航: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
改革推进中,奉新县以林长制为核心,落实“林长+林改”工作机制,构建“一长两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管护全覆盖。全县设立县级林长6人、村级林长127人,整合护林员、监管员等千余人队伍。形成了资源管理林长制与司法保障的“双轮驱动”,构建“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强化执法与司法衔接。同时,通过林长巡林考核、护林员APP培训等举措,确保生态保护责任层层压实。2024年,全县森林违法案件下降56%,森林火灾发生率为零,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25%。(皮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