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燕山北麓的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是京津冀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县以深化生态护林员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一长两员、三网融合”的立体化管护体系,通过科学配置护林力量、优化资源管护机制、重建基层管护阵地等举措,推进林草基层护林员、林业站“两大建设”,有效破解林草资源保护“最后一公里”难题,探索出一条基层林草资源管护的新路径。
减员增效,锻造专业化护林铁军
面对772万亩林地、201万亩草地和7.8万亩湿地的管护任务,丰宁以“减员增效、优化网络”为改革核心,通过建立“村推乡审、县级统考”的公开选拔机制,重新建立起“专职护林员+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临时护林员”的三级护林队伍。自2024年7月改革后,专职护林员由原来的2336人缩减至334人,平均年龄由55岁降至45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12.5%,人均管护面积达2万亩,较改革前提升近10倍。
在黄旗镇东营子村,28岁的林业专业毕业生柴艳晶带领13人护林团队,运用智慧巡护平台实现11000亩生态区域全时段监测。“过去5位老护林员巡山靠腿、记录靠本,现在无人机巡航配合移动终端,管护效率提升5倍以上。”县林草局局长王建利介绍,改革后专职护林员月补贴提高至2600元,配套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队伍稳定性显著增强。
机制创新,构建“三网融合”立体防线
丰宁创新建立“一长两员、三网融合、层级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形成“林长+护林员+执法队员”管理格局和以县乡村三级林长为责任主体的“林长管理网”、以护林员为核心的“资源管护网”、以执法队伍为支撑的“案件执法网”的立体防线。全县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1505人,划定6270个管护网格,整合护林员、执法队员2800余人,形成“问题发现—处置—反馈”工作闭环。丰宁林草局副局长罗汉杰表示,“改革实施以来,各级林长巡林频次提升50%,涉林案件办结效率提高20%,盗伐林木、非法占地等案件同比下降30%。”
针对乡镇林业站撤销后的管理断层,丰宁恢复设立8个区域林业站,配备全额事业编制人员,实行县林草局垂直管理。这些“前沿哨所”既承担技术指导、监督考核职能,又协调乡镇综合执法力量,使生态管护与行政执法形成合力。“管护站就像林草系统的‘神经末梢’,去年通过站员联动及时制止了12起破坏林草资源行为。”土城管护站站长张立国表示,林草部门垂直管理在保障专业技术力量下沉基层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执行力,优化了资源配置。这一改革与国家对基层林业站“强化源头治理”的要求高度契合,通过充实一线力量,打通了林草资源保护的“关键一公里”。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防护体系
依托“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丰宁将生态护林员纳入“森林防火指挥系统”信息化平台,实时追踪巡护轨迹,第一时间上报破坏林草资源事件8件,有效降低了破坏林草资源案件的发生。通过推广智能巡护终端,生态护林员从传统“人盯人”转向“数据管林”,火灾隐患动态清零,森林受害率连续多年保持“零发生”。在凤山管护站,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实时显示全县林草资源动态。站长杨振宇表示:“通过系统,巡护轨迹、火情预警、案件线索可直达县林草局指挥中心,效率高、速度快、位置准,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做出响应并开展处置工作。”
通过生态护林员管理改革,丰宁不仅筑牢了生态安全防线,还推动了乡村振兴。数据显示,改革后该县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0.1个百分点,3568名脱贫群众通过担任生态护林员,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守着家门口的青山就能挣钱,巡山护林更有干劲了。”四岔口乡脱贫人口生态护林员张占东说。(尚国亮 荣林云 朱天琦)
原标题:河北丰宁:打通林草资源保护“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