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讯(记者 崔东 谭海磊):两年前,实践十九号卫星升空,搭载的物品里,有5个新疆的自主培育草种,这些种子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历经了14天的基因诱变后返回,如今已完成实验室育苗,正式移栽进行进一步选育。在新疆农业大学三坪教学实践基地(陆港校区)牧草太空育种实验基地,3000株太空牧草苗株长势良好,每一行“太空牧草”苗株旁都种植着一行对照组苗株,用于进行差异比对。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 王玉祥:就目前看,这个上过太空材料株高,至少要比它高了2/3,这也说明上过太空材料可能生长比较快、产量比较高,叶片要比这个相对要多了30%左右,意味着它蛋白含量就会高。
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周期可缩短50%左右时间,新疆农业大学计划用3到5年时间,聚焦高产、抗旱、耐盐碱目标,完成太空牧草品种的选育,推动太空牧草品种在生态修复与规模化养殖中落地应用,服务新疆2800万亩盐碱地改良及沙漠化土地治理。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 王玉祥:你像苜蓿,重点在南疆干旱区推广,一些盐碱地区也可以推广,(为)生态修复和草原畜牧业,提供了一个材料基础。
新疆农业大学作为西北牧草育种的重要基地,目前已培育28个审定牧草品种,其中“新牧4号”紫花苜蓿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