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生态修复 > 国土绿化

宁夏海子井:矿区废水坑变湿地公园

2025-04-21   来源:宁夏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4月17日清晨,宁夏海子井湿地公园双毛头水域的湖面上波光粼粼,几只黑翅长脚鹬轻快掠过,划出一道道涟漪。不远处的观鸟台上,宁夏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冯启东举着长焦相机,紧盯湖面,捕捉鸟儿的灵动瞬间。“看,湖心岛那边有近三十只遗鸥!”冯启东激动地压低声音。透过望远镜,浅滩上七只遗鸥正低头觅食,晨光洒在它们灰白色羽毛上,银光闪烁,监测员迅速记录下鸟群的数量与分布。

冯启东在观测遗鸥的分布与数量。

海子井湿地公园的诞生,与一种名为遗鸥的珍稀鸟类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这种头顶黑斑、翅膀灰白的候鸟,是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全球仅观测到2万只。2016年7月,宁夏湿地产权确权试点外业调查勘界过程中,工作人员意外地在海子井湿地首次发现了约50只遗鸥。这一发现犹如一颗种子,开启了这片湿地保护的新篇章。

遗鸥在海子井湿地公园浅滩处踱步。(资料图)

为了给遗鸥等珍稀鸟类提供更完备的保护,2019年,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专门建立了海子井湿地公园,持续对湿地生态进行科学管理与维护,实现在矿区废水坑就地保护和救助珍稀候鸟。

目前,海子井湿地公园的日常管护工作由宁东能源基地管委会与宁煤水务分公司携手配合,将湿地保护纳入系统工程。公园周边安装15个监控设备,10名巡护员每日巡逻;修复坝体,种植24万余平方米刺槐等耐旱植物,并联合宁夏大学定期开展生态研究。自治区林草局检疫站还定期对野生鸟类粪便化验,监测疫源疫病,维护生态平衡。自2018年以来,湿地保护投入超800万元,海子井湿地公园的水质与栖息地稳定性大幅提升。此后,遗鸥种群数量持续稳定增长,2020年,遗鸥数量超过3000只,至2024年底,已监测到3800余只,占全球总量近20%。

“遗鸥对栖息地的选择极为苛刻,繁殖期只愿在湖心岛筑巢,依赖咸水湖中的摇蚊幼虫等食物生存。而海子井湿地独特的咸苦水质与荒漠湖泊环境,恰好满足了它们的生态需求。”宁夏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俞立民告诉记者,每年3月下旬,遗鸥从南方迁徙至此,4月底开始求偶产卵,8月底携幼鸟飞离宁夏,这片由煤矿排水形成的湿地,意外成了遗鸥的“生命驿站”。

如今,海子井湿地公园总面积2.4万亩,湿地面积1.68万亩,涵盖沟渠、坑塘水面、内陆滩涂、水库水面等多种湿地类型。储水量达7000多万方,年库存保持在5500万—6000万方,为众多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除遗鸥外,海子井湿地还监测到黑翅长脚鹬、黑颈䴙䴘、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公园内记录到维管束植物30科64属74种,野生脊椎动物4纲19目30科60种,分布鸟类13目21科45种,占宁夏已知鸟类总种数的14.1%。骨顶鸡、绿头鸭、赤麻鸭数量可观,花背蟾蜍、草原沙蜥等物种数量也逐年增加,荒漠与水域交织的生态系统愈发完善。

“曾经的矿区排水区,如今成了珍稀鸟种的乐园。”俞立民感慨道。如今的海子井湿地,湖水清澈,沙洲静谧,鸟群翩跹。每一只遗鸥、每一丛刺槐,都诉说着生命的顽强,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马雨馨 文/图)

原标题:矿区废水坑成“生命驿站”,揭秘湿地生态密码……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