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十八站林业局聚焦生态修复主责主业,通过科学统筹、严格管控、机制创新,高质量完成了39350亩退化林修复与1414亩植被恢复造林任务,为筑牢林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屏障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统筹,下好修复“先手棋”。十八站林业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实行“一事一会”推进机制,高效统筹协调人力、物力资源。将年度退化林修复与植被恢复造林任务科学分解至9个林场,重点向连片沟系区域倾斜。前期,完成全域踏查规划,同步落实120万株合格苗木储备任务,精准抓住土壤解冻黄金期,全面启动作业,通过“调查设计—苗木储备—施工组织”三大环节紧密衔接,实现规模化修复效率与成本控制水平双提升。
严格管控,打造修复“精品工程”。十八站林业局建立“技术培训—过程监管—双向验收”闭环管理体系。组织60余名基层技术骨干开展专题培训,系统学习《退化林修复规程》《森林抚育技术规程》等5项核心技术标准,夯实一线作业能力。生态修复管理科12名干部职工实行分区包片责任制,推行“每日通报进度、跟班现场指导”机制,创新“监理+督导”双向监管模式,累计下发整改通知书12份,开展安全生产专题宣讲6场、覆盖230人次,确保规范施工。在树种选择和施工流程上,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用云杉、落叶松等乡土树种,严格执行“清理—整地—栽植”标准化流程,从源头上保障植苗成活率。
机制创新,激发修复“内生动力”。十八站林业局推行“营林+防火+管护”协同作业机制,组建以转岗职工为主体,防火及管护人员为补充的专业化修复队伍,统筹兼顾防火期护林与营林期生产需求,实现人力资源错峰高效利用。制定《营林生产考核奖惩办法》,将任务完成率、作业质量、验收结果与任务分配直接挂钩——对进度领先、质量达标的生产单位适当增加作业任务,对进度滞后、整改不力的单位调减任务,以奖惩机制激励倒逼责任落实。同时,严格执行交叉验收、二级验收等质量控制措施,推动作业队伍高效协作。目前,年度任务已全面完成。(孟祥凤 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