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大美兴安 > 先锋榜样

徐学勇:24米高塔上的森林守望者

2025-06-09   来源: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每天,大兴安岭的晨光尚未漫过樟子松的树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十八站林业局依西肯林场的1829号瞭望塔就已亮起星辰般的信号灯。这座24米高的钢铁哨塔是中俄边境森林防火的第一道防线。守护者徐学勇已在此连续值守4年,累计观测1000多个日夜,不放过一缕轻烟,用坚定的目光与精准的判断守护着祖国北疆绿色屏障。

高空“摇篮上的十二时辰

5至6级大风中,镂空结构的铁塔如巨型摇篮般晃动。塔楼的门必须用铁丝固定,否则就会被狂风撞开。“你知道自己不会掉下去,但每次晃动,心脏还是会猛跳。”这是塔上作业的独特体验。

春防关键期,徐学勇的工作时间从12小时延长到13小时——清晨6点上塔,晚上7点下塔,每隔30分钟向指挥部汇报一次观测情况。最紧张的是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气温最高、火险易发。他必须用望远镜扫描每一寸土地,森林、草塘、村落……在瞭望员眼中,不存在监测死角。

万分之一的疑点,百分之百的守护

2023年7月22日10时30分左右,瞭望塔东南170°方向发现一缕白色的不明烟雾。徐学勇立刻警觉起来,先与09塔交叉定位,再联系地面36支线管护站核实,最终确认是养路段的水泥搅拌烟。虽然常常是“虚惊一场,但每一次都不敢掉以轻心。徐学勇说:“宁可误报十次,也不可漏报一次。哪怕是万分之一的疑点,也要以百分之百的精神守护。”

夏季是徐学勇最忙发季节,雷击火、雷暴天气频发,一刻也不能松懈。每当接到落雷预警,徐学勇都会打着手电筒再次登塔巡查,因为“火苗像鬼火,白天看不见,晚上反而更明显”

清泉涌流处的守望者

2024年,十八站林业局为瞭望塔打了一口深水井。通水那天,徐学勇做了一顿过水面条,兴奋地拍照发朋友圈:“终于不用每天拉水了!”这句朴实到让人心酸的感慨,道出了所有森防人简单的幸福。

此前,徐学勇需要往返16公里取水,一桶水要反复使用,洗脸水留着擦地,化雪水用来洗衣。如今,塔房有了小火炕,铁栅栏围起了硬化地面,储物间装满了应急物资,每到节日还有慰问品。“这些都是组织给的‘能量补给,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有信心守好八万里兴安。”徐学勇说。

森林背后的“人情味”

徐学勇被同事称为“活地图”,他能准确说出每一片林区的植被状况,还能通过烟尘的形态判断火情种类:“养路段的烟柱笔直细长,像灰纱一样,一般匀速升向高空;野火的浓烟似黑龙翻滚,有时塌缩成蘑菇云的样子,有时焦黑的烟团里还迸溅着火星……”

在瞭望塔值守,孤独是常态。闲暇时,徐学勇会拍下林海的四季变化、记录工作心得,和塔友们分享。他和家人视频通话时,总把镜头对准云海翻涌的防火瞭望台:“看,这就是我守护的林子!”那一刻,所有的苦累与寂寞都化成了骄傲的勋章。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徐学勇把这句话写在望远镜旁的笔记本上。2025年春天,他多了一个新习惯,记录防区内野生动物的踪迹,狍子的叫声、成队的野鸭,都是这片林海生态向好的证明。

“只要这片林子安好,我的每一天就都有意义。”夕阳西下,电台里传来“明天会”的指令,徐学勇轻轻回应:“明天会。”(孟祥凤 于健)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