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刚过,蜜蜂正处于漫长冬歇期。不过,绵阳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熊猫谷家庭农场农场主张玉波,每天还是抽空在100多个蜂箱间穿梭,及时观察蜂群成团情况,为新年产蜜做准备。
依托绿水青山,养蜂成为平武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村民重要收入来源之一。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平武县超过一半的面积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张玉波的农场所在地金丰村,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
“蜜蜂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转化器。”张玉波介绍,一方面,养蜂几乎不影响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好大熊猫的栖息地;另一方面,蜜蜂能帮助党参、益母草等优质中草药传粉,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然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木皮藏族乡村民受困于蜂群存活率低和蜂蜜质量不好,卖不上好价钱。2019年,作为生态学博士的张玉波辞去北京的工作来到平武县,投身“甜蜜事业”。利用所学知识,他将蜂箱改良,大幅提升蜂群存活率,并将养蜂方法教给村民。科学养蜂给当地带来“甜蜜”变化:据不完全统计,户均蜂蜜产量增加50%以上,平均每年每户可增加七八千元收入。
养蜂带来的收入有望继续攀升。2024年6月,通过与技术研发企业合作,张玉波给蜂场百余个蜂箱安上智慧App。打开手机,就能远程进行蜂箱清理、胡蜂捕杀、蜂群饲喂等操作。“目前,正陆续在蜂箱中安装摄像头和传感设备,继续完善温度、湿度监测等功能,预计蜂场还能增加20%至30%的蜂蜜产量。”张玉波说。
平武发展“甜蜜事业”的故事,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实现双赢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各地依托国家公园建设及其周边优质生态产品资源,实施以生态种植、绿色加工业为代表的友好型产业,建设生态种植、林下养殖等友好型产业基地19个,带动增收明显。(摘自《四川日报》原标题:在巴山蜀水间书写生态答卷——四川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事 记者 张蒙 陈俊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