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治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当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抢抓科技革命机遇,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是通用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往往可以作为投入品用于其他行业,并在应用领域催生新的创新。人工智能主要是由数据、算法、算力的复合驱动发展。其中,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具有非竞争性使用、规模报酬递增等特点,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用户规模越大、数据积累越丰富,模型训练效果就越好,就越能形成数据驱动的正向反馈循环;深度学习等算法的突破发展,使机器具备了学习推理能力,能够发现蕴藏在数据中的复杂模式,适应不同行业的特定需求并提供定制化的智能决策支持与业务优化方案;作为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动能,算力能够支撑通用大模型训练迭代,可以随着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和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效能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数据、算法和算力协同共振,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构筑了坚实底座。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已展现出解决诸多现实场景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比如,对于科学研究,人工智能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科学领域、协助人类推导和验证重大理论创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能够催生科研新范式,解决过去无法解决的重大科学难题,正在孕育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对于经济发展,人工智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创新生产要素组合,不仅能够重塑生产函数、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产出大幅提升,还能够催生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和服务等新模式,开辟经济增长新蓝海;对于社会建设,人工智能已经融入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在进一步提升效率、优化流程、便捷服务等方面优势显著,正在成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社会智能跃升的全新引擎;对于生态环保,人工智能能够整合太阳能、风能等不同形态的可再生能源,更好匹配电力供需与光能、风能的间歇性波动特性,持续提升全球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也可通过对海量气候数据的分析与推演,深度参与气候变化影响的建模工作,增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预警精度与综合治理能力;等等。总的看,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撑场景应用落地,以新的应用需求牵引技术创新突破,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双向赋能,有助于以人工智能发展的确定性助力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向纵深发展。比如,企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工业视觉检测,大幅提升了缺陷识别准确率和生产效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水平,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患者;“城市大脑”实现城市运行智能调控,显著改善市民出行体验;智能监护、健康管理、情感陪伴等功能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这些实践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面向未来,坚持科技向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将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同时需要看到,以“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还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比如,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等突出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可能产生误用滥用等应用风险等。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正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阶段,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刻变革。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强化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安全可控,以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具体可在以下方面着力。
在技术层面,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等,大力攻关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大模型训练算法等核心技术,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在基础设施层面,统筹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统筹布局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助力加强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同时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化,为人工智能训练和应用提供充足支撑。在协同层面,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既更好发挥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作用,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鼓励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并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时,聚焦科研工作者、企业、消费者等不同主体提出相应鼓励方向和支持举措,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大企业开放平台能力,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产业生态,广泛调动全社会参与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性,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在安全层面,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算法治理、数据保护、伦理审查等制度规范,强化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在促进创新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作者:李烨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